发表时间: 2024-10-30 20:35
曹操生前曾为自己的寿终做过规划,故在建安二十三年六月颁布的《终令》和建安二十五年正月的《遗令》中,皆亲定了陵区位置和葬时要施行“薄葬”。
从2005年底西高穴大墓被盗引起重视到2009年底由省考古队发掘出墓中文物,印证了曹操墓中出土文物确实与文献资料所记高度相符,墓中发掘的文物确实“不葬金玉珍宝”,明器多素陶,随葬品多由石替。
在曹操高陵的众多文物之中,出土了许多青石质小石牌特别引人注目。
在这些小石牌上所刻的内容中,特别值得进行深究。
高陵出土石牌
此类石牌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六边形石牌”占居多,一种是“圭型石牌”甚少,皆刻字。
在众多的六边形石牌中,有一方刻有“圭一”字样的石牌。
圭一石碣
据考古报告显示,六边形石牌出土共51块。长8.3厘米,宽4.75厘米,厚0.7厘米,上部的中间有一小穿孔,其刻内容为物品名称和数量。
业内皆知,石牌源自古代大墓用作随葬品的物品名称和数量的记载“木楬”,而曹操高陵却由石碣代替了木楬。
墓中出现刻字石碣,必会有对应的随葬物品。若无,要么腐朽不见,要么被盗佚失。
与石碣之“圭一”小石牌相对应的随葬品“圭”实物尚存,在高陵博物馆展厅负一楼展厅陈设。
曹操高陵出土的石圭
实物“圭”为青石质,剑头,上尖下方,通高28.8厘米,宽7.2厘米,厚0.9厘米。
“圭”在古代是高权利的象征,代表着一种较高的规格,在古代的等级制度严苛管控下,是绝对不敢僭越的。
古人云:“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
上述礼器之圭、璧等级有别,且先表圭型礼器。
“圭”如何分别等级不同呢?
《荀子·大略》中称:“聘人以圭。”可见圭可以作为天子访问臣属的一种礼器。而《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载“以青珪礼东方”,可见圭还是一种祭祀东方的礼器。
何为镇圭、桓圭,信圭,躬圭?
镇圭图片
《周礼·冬官考工记·玉人》载:“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五寸,谓之躬圭,伯守之。”周天子命诸侯等持圭朝觐,圭的尺寸不同,就代表着他们不同的身份等级。
既古曰: 王持镇圭,十二寸。公持桓圭,九寸。
侯持信圭,伯持躬圭,皆七寸。
信圭图片
而大家皆知,曹操生前享天子制,意为与天子般礼制待遇,必持镇圭也。
高陵出土与石牌“圭一”相符的随葬品“石圭”通长28.8厘米。而汉一尺约24厘米,28.8厘米正好折合为汉时长度是一尺二寸。
这也解读了与曹操生前身份和地位相符,并没有僭越。
曹操高陵出土的六边形石碣
与六边形石碣所刻“璧四”相对应的随葬实物“璧”应该为四件整璧,因被盗原因,只出土3件,石质,石璧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均已残缺。后经公安追缴了两块残璧。中间有圆形穿,素面,整体为圆饼状,直径约28.9厘米,穿径约6.8厘米,厚1.2厘米。
曹操高陵出土的石璧
璧,是圆形而中间有孔的一种玉器。通常由内“孔”和外“边”的轮组成,边为孔径的两倍便是“璧”。
当然,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尔雅》说“肉倍好,谓之璧”。“肉”,指圆心之外的边部;“好”,指中间的圆孔。
关于璧的历史在《周礼·春秋·大宗伯》中有记载:“以苍璧礼天。” 可知玉璧是礼天祭祀之器,意义非凡。
《荀子·大略》中又称:“问士以璧。”可见玉璧还是天子虚心请教的凭证。
这么叙述,容易使人绕迷。其实总结后得出,璧的等级在古代分四种:大璧,谷璧,蒲璧,系璧。
大璧是一种特定的璧,其直径通常为一尺二寸,这是天子用于礼天时的器物,诸侯在享献天子时也会使用这种尺寸的璧。
从周朝分五爵:公、侯、伯、子、男开始,后朝皆延之。
礼记有曰:子执谷壁,男执蒲璧,皆五寸,以封诸候。
谷璧图片
古人云: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
《周礼》中记载了玉之六瑞,其中的谷璧就是指带有谷物纹饰的玉璧。
《周礼·春官·大宗伯》:"子执谷璧,男执蒲璧。"郑玄注:"谷,所以养人。
蒲为席,所以安人,二玉葢或以谷为饰,或以蒲为瑑饰,璧皆径五寸。"
蒲璧就是一种上面刻有香蒲状花纹的璧。是表示爵位的一种信物。
蒲璧图片
不过祭天时必须用苍色璧,它形圆像天。“苍”,就形容了天的颜色。
璧作为礼器与帝王诸侯等级的崇高象征,各代尊祀祖先,配祀上天时都用“谷璧”,为子爵所执。“谷璧”的璧饰有谷形,也有养人的含义。
蒲pú璧,为男爵所执。琢饰像蒲章形状,蒲可作为座位,有安人的含义。也统称为“拱璧”,因为都要用两手拱执。
南宋赵伯云墓出土的水晶系璧
还有一种曰:“系璧”,器身较小,一般佩在身上,也可称“玉玦jué”。或称“玉珏jué”,是我国最古老的玉制装饰品,为环形形状,有一缺口。在古代主要是被用作耳饰和腰上佩饰。
而曹操高陵出土的璧,直径约28.9厘米,穿径约6.8厘米,折合成汉代尺寸正符合一尺二寸,完全够大璧的级别。
自此,曹操高陵出土的六边形石碣和与之对应的文物“圭”、“璧”就考证清楚了。
那么,与代表高贵身份的还有什么相关文物吗?
其实,除了六边形石碣外,还出土了一种更高级别的石碣,那就是“圭”型石碣。
圭型石碣
圭型石碣形状特殊,形状为圭型,上部有尖,下部为长方形,整体瘦长,均刻有汉隶字体。此类石碣共出土了13件断件,均残破,经拼接,归类为9个石牌个体,能修复完整的有两件。
圭型石碣图片
圭形石碣通长10.95厘米,宽3.15厘米,厚0.8厘米,尖部中间有一圆孔,内穿一圆形铜环,环内套接一铜链,铜链尾部有一个挺直柱状铜棍,应该是用来插或穿在某物体上用的,可起到悬挂作用。
圭形牌代表着一种较高的规格。
圭型石碣图片
它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短矛”、“魏武王常所用长犀盾”、等字。
结合出土的六角形石牌中有一块刻有“白缣画卤薄(簿)”字样的石碣内容,不由得一个古代庄严宏大的出行场面在脑中浮现。
“卤簿”[lǔ bù] 一词,用现代的语言来描述就是:一个国家首脑重大国事活动的典章制度,是集仪仗队、军乐团、舞蹈表演、车辆服务、交通安全、治安保卫等整体规模的成文制度,该项目是根据国事活动的重要级别区分等级而实施。是我国封建社会帝王制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可以把它通俗的解释为天子出行“仪仗队”,实际卤簿所涵盖的内容比仪仗要丰富得多。
卤簿是专门也是直接为帝王的重大活动服务的。据史据可查,卤簿在汉代就已经出现,蔡邕《独断》中记述:“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
《后汉书·百官志》说:“天子每出,奏驾上卤簿,用大驾则执御。”
汉应劭《汉官仪》解释:“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兵卫以甲盾居外为前导,皆谓之簿,故曰卤簿。”
古代大驾卤簿图
卤簿的“卤”字在古代与“橹”字通假,字之意是古代防御器“大盾”。
贾谊在《过秦论》里写的“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意思是战场厮杀惨烈,无数战死的人血流成河,都能把士兵死后拿的大盾漂浮起来。
从盾的防护意义可引申为对帝王的防护保卫措施,包括武器装备和护卫人员的有组织的行动,即“车驾次第”加上“兵卫以甲盾居外为前导”做到安保防护的措施。
既然是同一大墓内一起出土的文物,肯定有它的关联性。
这也顺理成章的证明了为什么曹操高陵出土的高规格的“圭”型石碣中为什么有“魏武王常所用长犀盾”出现了。
再回到“卤簿”的话题。
卤簿的“簿”就是册簿的意思,就是把“车驾次第”和保卫人员即装备的规模、数量、等级形成文字典籍的记录。
高陵出土的圭型石碣上所刻的“魏武王常所用挌虎XX等武器”,其实可以简单解释成:“魏”是曹操的封地,“武”是曹操的谥号,“王”是政治身份级别,常所用是日常常用,挌虎是当时有朝代特征的常用语。
圭型石碣所刻有关兵器的内容,再加上有关联的六边形石碣所刻的随葬品名称,就可以明确的解读为,兵器是曹操生前所享的“卤薄”护卫队所用的仪仗队警备武器,墓主人去世后,这些仪仗兵器也随着墓主人被一起随葬埋葬了进来。
曹操高陵前
而圭型石碣上所系铜链和圆形插棍,就是固定在曹操生前所享的“天子命王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时出行的“卤簿”仪仗队所用的警备武器上。
千八年过隙,兵器均腐朽,石牌带着铜链,经历细微或剧烈的自然震动,前厅小四角攒尖顶所在的北侧室内,排放密集的兵器不堪重负,石碣一一脱落于地板上的历史尘埃中,等至考古人员发掘高陵后,才得以公布于世。
至此,曹操大墓出土的代表高贵身份和地位的圭和璧就考证于此了。
下集预报:继续解读石碣内容与文物。
2024-10-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