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水晶价格赏析网

重新理解中国器物之美:石大宇的独特视角

发表时间: 2024-06-01 16:45

重新理解中国器物之美:石大宇的独特视角

石大宇眼中,解决问题始终是设计的初衷,好问‎题催生出好设计。

自2007年任中国台湾“易计划” “Yii”创意总监,他开始转向对中华文化的思考。竹、木、石、陶瓷、漆等天然材料,为他所钟情。迄今近十七年里,他一直致力于发展根植中华文化的设计观,将材料、工艺、精神内涵等合为一体,从当代对应环境保护、不忤逆大自然的传统工艺中汲取灵感,探索和解决现代人生活中的疑问和环保议题。

对他来说,这也是一项“不断解决问题”的终身事业。性格使然,他不断提出问题,不断寻求答案。但同时,他认为设计如同人生,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

面对当今工业生产带来的物质过剩、环境污染等问题,他认为:“设计不但要‘美’,更应‘真’与‘善’。”他拒绝精美浮华的设计产品,试图以当代工匠精神,解决当下以及未来人们生活可能出现的问题。他的自我期许是发展和推动具有中华文化基因的创新设计,还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敬天惜福、永续环保、天人合一的开物观。他的设计理念影响了当下一大批年轻的设计师,也获得了许多国际设计大奖的认可。

为了更好地传递这份“开物”观,Green BAZAAR“中国审美100人”采访者来到石大宇先生的工作室,与他进行了一番深度探讨:关于传统文化、关于材料、关于设计审美、关于根植中华文化的原创设计……

—— 上下滑动查看 ——

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工艺观,在中国工艺类论著当中多有涉及,如《髹饰录》中的“巧法造化,质则人身,文象阴阳”指出工匠在造物艺术上不仅师自然,更要做到因才施艺;如《天工开物》,反映了中国古人如何使用天然的资源加以智慧转化为生产技术。

石大宇认为,这些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在人与技术和自然相处中,进一步把握人与人、人与天之间的关系。

你认为“天工开物”是怎样的一种智慧?

实际上,“天工”和“开物”是两个概念。举养蚕纺织为例,我们的古人发现一种叫蚕的虫子,它吃了桑叶后,吐丝结茧。桑树、蚕、茧,这些都属于天工。古人接着继续发现,蚕在不同环境中吐丝后的结成品是不同的,茧形,或者平面形,等等。再将观察到的逆转,将丝从茧抽出。然后慢慢地,人们懂得了利用蚕丝材料,结合纵横交错的工艺手法,去获得“丝绸”这样的物品。这个过程就是“开物”。

“天工”是天地自然生成的材料。“开物”则是“上天给我们什么,我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善加利用”。天工开物是人与宇宙、天地自然共生的智慧,是敬天的也是环保的、面向未来的、长久可持续的设计观。

开物不是造物。造物是属于大自然、上天、老天爷、上帝的事业。人类傲慢地以现代科技“创造”出塑料后,不曾想塑胶竟然没办法降解,对环境造成了恶劣影响。我觉得有必要告诉全世界的人,要用“开物”的观念去做设计。

其实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手工业时代,每一个地区的传统工艺皆对应着一种天然材料,人们在长期与材料相处的过程中会做出选择,选择那些对人有价值够供人使用的材料,进而围绕这种材料领悟其特性,发挥其优点,生成一整套完整的工艺体系,实现“开物”。

石大宇作品“竹点钟”

材质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民族的文化基因一个重要方面,你早年在顶级珠宝公司以钻石等贵重材料进行设计,转向平价的竹子,是出于自己身上的文化基因导向吗?

当然。竹子以物质的和精神的姿态伴随着我的成长,不仅有东方意象,而且它材质环保,有很高的经济效益,是未来可持续的重要材料。我更想通过对竹材料的运用,让社会看到竹产业之产
业链形成的可能。

椅屏(流影),石大宇,毛竹,闭合- 1235mm×1065mm×1550mm、

打开-3135mm×890mm×1550mm,2017年

就你刚才提的问题,很多朋友也问我为什么转向选择“平价”的竹材。我认为材料在内涵上没有贵贱之别,只要是天然的就都是有价值的。

但竹子也是有标准差别的。我所选用的竹材,一、竹纤维密度高,刚性、韧性极强。生长的地方就有讲究,必须是高纬度斜坡上面的毛竹。面向东方,每天可以晒到一段时间阳光,雨水也是充分的,但不能淤积。二、这种竹子砍下来后,要经过一连串的备料工序,然后静置于干燥通风处一两年。我十四年前自中国台湾运来的竹条,即使在气候干燥的北京,至今也没有一条开裂。

很遗憾的是,能满足第一个条件的竹材产地就很少,目前只有中国台湾山区和福建山区某个区域。位于北回归线中国台湾中央山脉的竹林,有东北季风经过,雨量丰沛,但中国台湾岛剖面是三角形,雨量充足却存不住水。此外,台风年年的折腾也强劲了这些竹子无可比拟的韧性和刚性。

石大宇在竹林生长地考察

还很遗憾的是,虽然我们是产竹大国,但没有将竹材做产区分类、品相分类、分级和制定品质鉴别标准及定价标准,包括竹材栽种地的分区、分类和备料、材料制作工序等严格的标准。没有标准就很难将竹产品分类及分成不同价位的产品推广,导致国内消费者并不知道哪类竹材是好的。对材料有迷思的中国消费者,普遍认为竹材很贱,因为自家后院就可长出的竹子能有多贵重?

椅安然,石大宇

毛竹,1020mm×705mm×1000mm,2021年

此躺椅整体设计源自中国传统工艺“榫卯”结构中“让”的哲学。以符合竹料刚、柔、韧特性的闭环结构,彼此衔接、支撑、平衡,形成坚实的支撑力,同时兼备舒适度。

塑料没有办法降解,但你刚才说,希望通过对竹材料的运用,让社会看到竹产业的可能。这个怎么实现呢?

我在多年前就倡导“以竹代塑”。不是喊口号,而是必须要深入地研究竹复合材料的开发,找到可行性方案去行动。“以竹代塑”,当然不是要我们回到过去那个塑料尚未被发明、民间善用竹的年代,而是研究长纤维的可能性、可塑性,用竹子的长纤维去发展出新的复合材料,尽可能地取代部分塑料,比如将竹纤维和其他不同特性的环保材料相结合,成为一种轻薄坚韧、容易塑形、可大量生产和容易推广使用的环保材料。

架譲,石大宇

实木,1230mm×490mm ×2160mm,2021年

与西方文化设计思维中体现出的突破、向前、破冰的精神不同,中华文化中更具有“隐”与 “让”的格局观。此博古架由四面透光的竹格栅构成,体现出“隐”的半明半暗。整体呈九宫格状,因退让而求得每格的门都可以同时关闭或打开,体现出中华文化中“让”的精神。

但这个事情,需要国家层面上去做推动,民间的视野和能量不及。

中国历史上关于工艺之美、设计之美的论述早已有之。

工艺美一般指材料美和技术美,但涉及到“美学”的角度就突破了形式美感的基础,从而上升到工艺与适用、工艺与生活、工艺与人的关系,是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教养和修养所体现的思想。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石大宇认为设计真正的美并不只在外观。

美因功能而生,最上乘的设计,是以独一无二的美感,遮掩最健全的功能!因功能而成就美好事物之美,才是设计真正的美。

现在想到设计,好像都讲要“好看”,要“特别”,你觉得设计应该怎么审美呢?

谈到审美,我觉得现在整个亚洲都太过看重“脸蛋”——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颜值”,就是无论真假,这长相能否值钱。如今的审美已被功利的、可计价的“颜值”所取代。太多的设计过于强调感官上的赏心悦目,注重外观的“颜值”而忽略了“设计因功能而生”的美感。当设计被使用后,使用者的身心感受才是关键,美与丑自会有所定夺。

我认为,设计的审美不止于外观,更是由其功能而成就或创造出的美好事物。这才是我们传统工艺或者说中国文化里真正的器物审美。

椅安逸,石大宇

2018年,毛竹790mm×870mm×680mm

这是我做所有设计的初衷。功能、材质、结构和制作工艺解决之后,留给考虑审美的空间其实只有20%左右,但如果最终的审美无法满足,整个方案就推倒重来。在这狭小的空间内,我给自己设下标准是——“以特殊的美感去遮掩最健全的功能”,即“功能是存在的,用的时候发现很准确,不用的时候也许看不出来”。所谓特殊的美感是依随着功能、材料、结构和工艺极限之内所修饰出的美感。

设计审美因功能而来,怎么说?我举三个例子吧:

第一个例子,我们说说这个竹编。

2008年,我去武夷山,在瑞泉岩茶博物馆里看到他们揉捻茶青用的竹筛子,筛内交错编织的十字纹肌理,深浅有致,结构完美。我就问这个编织得那么漂亮,是为了装饰吗?

当时博物馆主黄圣辉说了一句话,我现在都还记得,他说:“没有这个竹编就没有乌龙茶。”

武夷山乌龙茶揉捻筛

因为它的功能,不仅成就乌龙茶的味美,更成就丰厚的乌龙茶文化。这才是它的审美之处。

好,这说明一件什么事情?这个竹编不是为了好看来的,是为了功能。工匠之所以让它呈现出这样的凹凸深浅肌理,是让茶在其上揉摇和揉捻时能因阻力形成卷曲、激发内质,发酵成就乌龙茶。从这个功能出发,到人们品饮茶的甘醇感受,到茶马古道,到种种中国茶文化……人们用这个竹编工艺解决了一个问题,用这个功能,它不仅成就乌龙茶的味美,更成就丰厚的乌龙茶文化。这才是它的审美之处。

第二个例子,我们看看这些毛笔。

这是日本正仓院收藏的中国唐代的毛笔,斑竹制的笔身、笔盖做得相当精致,我想毛笔的颜值之美莫⁧过于此了吧,即便是笔管换作玉的、骨的其他的材质,或是笔头用这个狼毫或那个兔毫,笔盖再如何精雕细琢,其外表之美也终归有限。

而毛笔这个设计真正的审美在哪里?

日本正仓院所藏唐代毛笔

外观再怎么修饰都不是真正的审美,真正的美是它造就了我们的书法艺术。

我认为,以毛笔的功能创造、成就了我们中国的书法、绘画,才是它最美的地方!

今日中华文化之传承,古籍、字画留存千年不朽,毛笔,以及纸张,这些奇迹般的伟大“开物”,是为最重要的“功臣”,我们使用这件器物,继而创作出更多的美。

再举个例子,比如我们眼前这个茶壶、茶盘。

这是一件柴烧的单柄握把壶,用这样的单柄握把壶,倒茶时你的手腕只需要这样(左右)转一下就行,是不是很容易?如果是执壶,你的手腕是那样(上下)动,是不是就比较别扭了?

盖碗?我不知道为什么要用那东西,出水又不好断水又不好,还死烫,喝茶怎么个优雅?

你再看这把柴烧壶的壶嘴,看它的细节——壶嘴和侧把并非呈90度的!是往侧把稍稍倾斜的,对吧?为什么?手工?做歪了?好,你用它倒水感受一下……非常准确,出水、回水、断水一气呵成,一点都不费劲,对吧。这就是功能!

小西洋平的柴烧茶壶

你再看壶嘴、壶与壶身黏合处,不修饰的工作痕迹。你再看壶肩处,精气饱满、一个个鼓起的棱,对,那就是剩下给发挥颜值的20%空间了,完全是“写意”手法处理的,让整个壶看起来有种不加修饰的天然朴素之美,却隐藏着非常精准的使用功能!最上乘的设计,是以独一无二的美感,遮掩最健全的功能!

茶壶底部及壶口皆大,利于茶叶舒展、注水与清洁。壶盖无壶钮,微扬的一端有一小柄,轻旋对应握把凹口,密合度高。壶盖与壶体接触面研磨至细腻,注水后因茶水的吸力紧附于壶身,倒茶时不会掉落或使茶水溢出,只需轻推旋开即可取下。这个特点需很高的工艺水平与精准制作能力,但已突破了技术难度,并让其实现了量产。另外,以符合人体工学的单柄握把取代传统茶壶弯把,壶嘴与壶把分别位于两角,之间呈最利于倒茶的85度角,可轻易以单手使用且不烫手。

还有这组“不太圆”茶器,外观寓意“人生之道,不可不圆,不可太圆”,很中国,但也很当代,是吧?但功能,才是我下功夫最多的地方。

“赞竹”茶盘,石大宇,毛竹,茶盘-横宽681mm×纵深388mm×高70mm、接水罐-横宽133mm×纵深133mm×高219mm,2018年
茶盘中央,是由数十枚三角柱形的小竹块组成的滤水系统。这个造型灵感来自云南香格里拉藏族村民堆叠柴薪的方式。三角柱过滤了茶叶和茶水,还会随着过多茶汤的注入上下起伏,既可作为注水量的提示,也创造出错落有致的美感。茶盘以棉线与黑陶锤代替了常用的塑料排水管,流水顺着陶锤牵引的棉线而下,落水无声,晶莹透亮,仿若冰柱。这也是第一个获得德国红点奖的中国茶盘。

中华文化的智慧经由人,藏于物,在历史中形成重己役物、致用利人、巧法造化等工艺思想。从传统工艺文化的原点出发,解决当代的设计问题,是石大宇一直以来践行原创设计的准则。

怎样的创作才能称为“原创”?

我对“原创”的定义是,创作者心中有一个主张、想法、理想,为了将它表达出来与人沟通,于是借由不同的媒介、手段、方法、材质去呈现,设计师则视其设计物件的性质不同,而必须动用到更多不同面向的资源。在表现的过程中,自然会有很多的问题产生,于是创作者必须靠自己去找到每个问题的答案,答案无关乎对错,不计较是否为标准答案。绝不是参考借用别人的答案套入自己的问题。能够自己去找答案,就是原创。

原创不是发明,而是一种思考模式,一段如何去找到答案的思维过程。最后产生的结果没有好坏之别,它是在诚实面对自己后,属于个人的产物。

创作中的石大宇

石大宇和年轻设计⁧师

设计是要解决问题的,不管这是你自己提出的问题,还是别人给你的问题,而且最终还得为提出的解决方案负责。

所以我是反对把艺术和设计混为一谈的。我当然很欣赏甚至羡慕艺术家的天赋,但设计和艺术是两回事,两者的创作动机不同,其结果当然不同。然而设计和艺术还是有重叠之处,那就是“审美”。 所以,设计师能把一座建筑或者一件家具当个雕塑来做吗?审美上是当然的而且是必要的,但是必须先以满足其功能为前提,要不就说做雕塑好了,何必称之为建筑或家具呢?

此系列为石大宇与世界咖啡竞赛组织认证代表国际赛事主审胡元正共同开发设计。石大宇将胡元正所提供的高效、均匀萃取原理,及顺畅流速等专业数据,汇集融合为具有准确功能与特定审美的设计,同时在人类生理机能、心理感受与感官判别上进行更深的探讨,如滤杯外观肌理,釉色的光洁或幽、哑,咖啡杯杯把以及支架空间等各部件功能上,皆依照人类直觉行为与物件的自然关系,两人在耐心钻研与反复试验后,最终成就一款创新、易用、蕴含中国文化基因、可轻而易举冲泡出风味绝佳咖啡的神器。

许多国家都有属于自己文化的设计语汇:德国包豪斯世界瞩目,设计学院视为圭臬;意大利、法国自不必说;日本于20世纪90年代后的设计也开始说全世界都能懂的日语,但中国当代设计却鲜有体现。我们该如何做中国原创呢?

坚持说中文!

我们不能老是做些外国人弄不懂,只有自己搞得懂的洋泾浜式设计。我说“坚持说中文”,指的是一种由语言文字深入到思维方式的文化根基。

为此,我在各种场合不断提起“开物观”“传统”“历史”,我也不断强调着根植于中华文化的设计观,希望能有越来越多人来共同探讨:“根植于我们自己文化的原创设计,我们的设计思维到底是什么?”

屏茶,石大宇

毛竹,3420mm×700mm×1960m⁧m,2013年

根植于我们自己文化的原创设计,具体怎么做呢?

探讨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所面临和将会发生的问题,针对此属于我们自己的原生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不要老想着走捷径去参考别人的答案硬是套入自己的问题里。西方有西方的文化特色,中国有中国的文化基因。民族的文化基因塑造着民族的文化品性、教养和思想。我们可以重新发觉和运用中华大地上特有的新旧材质与工艺,将材料、工艺、精神内涵等合为一体,展现中国人对生活的独特智慧和领悟,为自己找到的好问题提出聪慧的解决方案,做中国的原创设计。

我讲一条可以进一步去尝试的“公式”吧:

在中国土地上生活的人们,针对当下生活中发生的问题,提出诚实、合理的解决方案。如果此解决方案是以设计呈现,而完成此设计所采用的天然材料和工艺技法是属于这片土地的,虽然可以按传统工艺技法执行,但最好是以传统工艺技法为根基与时俱进的创新技术来完成制造和生产会更好。

近年流行的国风国潮,你怎么看?

不俗如何能流行?但流行即短命。另一视角观察,如有更多更好的东西出现,方能去芜存菁,留下好的。

如果穿越回古代,你想回到哪个时代,成为哪个历史人物,或者是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可能想去春秋时代。因为那个时代思想开放,百家争鸣,有创意的人有舞台,可以被接纳。我还是想做个搞创意的人。

工作之余,你喜欢做点什么?

骑摩托车和自行车,以及练气功。我现在对往里看的事物比较有兴趣,表象的没有好奇心了。

与车友骑行⁤中的石大宇

图片来源:除署名外由受采访者提供

影响中国审美的人和他们推动的事业

美学专栏

张颂仁

收藏家

万捷

印刷与艺术

乔志兵

收藏家

朱赢椿

设计与艺术

翁菱⁣

文化推手

丁乙

艺术

邬建安

艺术

张恩利

艺术

翁狄森

珠宝设计

滕菲

珠宝设计

周春芽

艺术

刘杏林

舞台美术

王薇

龙美术馆

江宏伟

艺术

粱建国

设计

向京

艺术

何炬星

星美术馆

金宇᠎澄

繁花

尚扬

艺术

程京

科学

特别出品

白玛多吉

松赞创始人

仁青茨姆

民宿主理人

瓦依那

乐队

陈翠梅

马来西亚导演

安达组合·乌尼

呼麦传承人

朱婧汐

赛博歌姬

出品

芭莎文化艺术部

Green Bazaar Lab

总编辑:沙小荔

出品人:董云燕 | 监制:徐宁

艺术顾问:顾维洁

编辑:毛阿达 | 撰文:刘珏评(壹佰工作室)

设计:张晓晨 | 编辑助理:徐铭笛

合作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