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8-17 10:07
这几天,一条"取消中国日历上的所有洋节"的提议在网上引发了轩然大波。支持者呼吁维护传统,反对"崇洋媚外";反对者则斥之为文化偏狭,无益于开放交流。一时间,舆论沸腾。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洋节在中国的流行似乎已是大势所趋。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这些舶来的节日在商家和年轻一代的推波助澜下,红火程度丝毫不亚于本土的传统佳节。与此同时,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存在感却日渐式微,甚至连"二十四节气"都沦为了小众话题。面对铺天盖地的洋节营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何在?
有网友直言不讳地痛斥当下的文化生态:"现在好多中国传统节日,年轻人能记得的少了。不知道谁发明的洋节,真是离谱!"此言一出,不禁令人心酸。
试问,当代年轻人究竟有多少人知晓二十四节气的内涵?又有多少人真正参与过传统习俗?文化认同的断层,正是洋节泛滥的深层原因。此外,洋节大多套路化、娱乐化,更迎合当代消费主义文化,这也是其广受追捧的重要因素。
支持者认为,在国人的日历里塞满洋节,是对本土文化的一种伤害。"好的节日可以留下,但要有克制。"一味追捧洋节、忽视传统,无异于自断文化根脉。
但反对者则提出,文化交流本无国界,取消洋节的做法过于偏激,无益于中国融入全球化浪潮。"父亲节、母亲节都要取消吗?"这样的质问也很有代表性。事实上,某些洋节背后也承载着积极向上的人文内涵,未尝不可为我所用。
我们要认识到,作为文化强国,自信、包容才是根本立场。对洋节说"不",不应采取简单粗暴的"一刀切"。相反,应以开放的心态去甄别吸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恢弘本土文化的同时,也为优秀的外来文化留下生长的空间。
最后悦悦想问:在狂欢盛宴背后,传统佳节一再遭遇"滑铁卢",这是一种怎样的文化困境?我们又该如何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对此,你又有何高见?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