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水晶价格赏析网

王羲之为何成为无真迹传世的“罪魁祸首”

发表时间: 2024-08-19 17:00

王羲之为何成为无真迹传世的“罪魁祸首”

著名作家张爱玲在《红楼梦》
中总结了人生的三大憾事: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有刺,三恨红楼未完。而对于书法爱好者,真正称得上“千古憾事”的便是“王羲之无真迹传世”。作为“书圣”,书坛影响力最大的人物,连只字片纸都没留下,实在是太遗憾了。


那么,王羲之的作品都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全部不知所踪?而后世的摹本拓本中哪些最接近原作呢?有网友会说,王羲之生活的年代距今太过久远,“绢寿八百,纸寿千年”,即使妥善保存,也逃不过岁月变迁。


但是,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更早,但它留存了下来,经过专家的修复,如今焕然一新,我们不能低估现代科技和专家的修复能力。因此,王羲之真迹绝迹,主要是人为因素导致的。而在这过程中,封建时期战争导致的毁灭和出于一己私欲的陪葬,是最主要的两大原因。


王羲之法帖经历了四次大规模“消失”:第一次是东晋桓玄之乱。‭桓玄篡晋称帝,朝廷派兵平叛,桓玄在逃窜过程中将所藏的王羲之真迹全部甩到江中。幸运的是,其中不少被打捞起来进行了修复,但也有几百纸葬身水底。


第二次是梁元帝萧绎时期,江陵被围城,就在城池被攻破之际,他命人放火焚烧珍藏的图书14万卷和王羲之真迹700多卷,史称“江陵焚书”。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浩劫之一,萧绎也被认为是王帖失传的“罪魁祸首”。


这件事也导致了市面上开始出现大量冒充王羲之真迹的伪作。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帖,他不计真假,先搜集再鉴定,据《二王等书录》记载,当时宫廷内:“右军书大凡二千二百九十纸,装为十三帙,一百二十八卷。真书五十纸,一帙八纸,随本长短为度。行书二百四十纸,四帙四十卷,四尺为度。草书二千纸,八帙八十卷,以一丈二尺为度,并金缕杂宝装轴织成帙。”


但学界认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假的,真迹只有约240余件。而且唐太宗驾崩后又将一部分真迹陪葬昭陵⁡,这也是王帖的第三次大规模消失。第四次就是“安史之乱”,长安被叛军攻破了。


唐肃宗乾元年间王羲之真迹“真书不满十纸,行书数十纸,草纸数百纸”,此后的五代乱世、宋末乱世、元末乱世和明末乱世,彻底让王羲之法帖荡然无存。不过,我们依然能通过唐代双钩填墨本领略王⁠羲之书法的风采,双钩本号称“下真迹一等”,对原帖的还原度超过了​99%。


因此,学界认为,王羲之书法摹本胜过拓本,唐摹本又胜过宋摹本,而唐摹本中又以“双钩本”最精良,其中这十二件值得一学:“神龙本”《兰亭序》《丧乱、得示、二谢帖》《孔侍中帖》《频有哀祸帖》《平安、何如、奉橘帖》《姨母帖》《初月帖》《寒切帖》。


您还知道王羲之哪些法帖,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