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6-08 17:06
明代著名收藏、鉴赏家项元卞说,找黑定比找黑天鹅还难。其实如果认真追究起来就会发现,人世间有些事情还真是很微妙的。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类似的事情在收藏圈里时有发生,令人感慨。话说八十年代末,北京城里自发的形成了一些跳蚤市场,那时的人们对古董文玩的认知还很肤浅,绝大多数人还不具备相关领域的鉴赏知识,摊贩们卖货也是本着低来低走,高来高走的原则,见利就走,瞎买瞎卖。苦于资金少,不敢压货。前来捡漏的人们大多也是囊中羞涩,看到中意的东西时就极力的讨价还价,争得脸红脖子粗的,买件东西就像跟人家吵架似的。
记得那是在89年的春季,大清早在潘家园跳蚤市场的路边上,有一位中年汉子摆的地摊,地面塑料布上摆放着一件黑釉童子牧牛摆件,以及一些民国时期的青花碗盘等杂货。我在他旁边关注这件黑釉童子牧牛摆件有好一会了,由于看不懂是什么时候的东西,心里一时拿不定主意。路过的人上手、问价的也有十几位了,大家听到摊主说三百元后扭头就都走了。后来我问摊主说这东西啥时候的,摊主说这东西肯定是老的,啥时候的他也说不清楚。我问他就这一个吗?他说还有一个好一点的在箱里,这东西是一对。
在那个年代好多人还不懂得黑定,更别提是什么样子的了。在我眼里只是感觉这对摆件做工精细,塑形逼真,画面灵动。耕牛在河边低头饮水,牧童惊诧的趴卧在牛背上神态可掬,惟妙惟肖,招人喜爱。迎光仔细的观察釉面,黑釉中尚未融化的铁锈斑细小颗粒,恰似自然天成的紫红牛毛,令人惊叹不已。经与摊主讨价后,最终以五百元成交。那时北京三环内的房价才一千多一平米,五百元是当时大公司部门主管的月工资,绝对不是个小数目了。
八十年代末市场上好东西多,每次逛地摊都能买到很多心仪的东西,日积月累,买来的东西就存了一大堆。看着成堆的东西我决定分类整理、鉴别,一旦发现新东西就尽早处理。那时候市场上标本、残器很多,价钱便宜,每次逛地摊都精心挑选一些品相好的标本、残器,几年下来就把自己的标本库建立起来了。有了标本库眼力提高的很快,后来每当见到好东西时就敢果断下手了。收藏有苦恼也有快乐,人到老年,闲暇之余把玩手中的藏品,回忆往昔的岁月,感慨万千,庆幸自己把握住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