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07 22:18
“致虚极,守静笃”,这六个字在道家修行中极其重要,是道家修行法门的核心理念。
“致虚极,守静笃”出自《道德经》第十六章,而这一章是阐述老子哲学修行心法的重要篇章。
马未都先生的观复博物馆之名亦取自此章之“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经文释义:
致虚极,守静笃:
通过使心灵达到极致的虚静状态,人们能够排除杂念,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澈,从而更清晰地观察和理解世界。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在虚静的状态下,万物蓬勃生长、发展变化,往复循环。这种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正是“道”在万物中的体现。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尽管万物纷繁复杂、形态各异,但它们最终都会回归到它们的本根,即“道”。这种回归是万物运动的必然趋势和最终归宿。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当万物回归到它们的本根时,就会呈现出一种静谧的状态。这种静谧不是死寂,而是生命力量的内敛和积聚,是“道”赋予万物的新的生命力和活力。同时,这种回归也是万物对“道”的顺应和服从,是它们复归本性的过程。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万物复归本性的过程呈现出一种永恒不变的规律,即“常”。认识并把握这种规律,就是明智之举。这种智慧是对“道”的深刻理解和领悟,是指导人们行为处世的根本原则。
不知常,妄作凶:
如果人们不了解这种永恒不变的规律,而轻举妄动、胡作非为,就会招致凶险和灾难。这是因为他们违背了“道”的原则和规律,必然会受到“道”的惩罚。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认识并包容把握“常”的人,能够胸怀宽广、万物。这种包容不仅是对他人的宽容和理解,更是对世间万物的接纳和顺应。在这种包容的状态下,人们能够坦然面对一切变化和挑战,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进一步地,这种包容和坦然会促使人们追求大公无私、周全无缺的境界。这种境界超越了世俗的私利和偏见,达到了与天地自然相合、与“道”同行的崇高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中,人们能够顺应“道”的规律行事,从而长久地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和生命活力。
道家修行门法以炼养阴阳、性命双修为第一要义,旨在返璞归真、天人合一,追求延年益寿和长生不老。道家修行门法中的胎息法、坐忘、睡功、外丹和内丹等修行方法都强调静心、调息、炼气、养性等,以达到身心合一、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这些修行法门与十六章经文旨意都深度契合。
致虚守静:
“致虚极,守静笃”是道家修行的重要原则。修行者排除杂念、保持内心的清净和宁静,以便更好地观察和体悟大道的微妙与深奥。
修行者通过静坐冥想等方式,使身心达到一种极度放松和宁静的状态,从而能够深入洞察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规律。
观复: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修行者通过观察万物的生长、变化、消亡等过程,可以体悟到大道的循环往复和生生不息的特质。
在修行中,修行者保持对自然界的敏锐感知和深入观察,以便从万物中汲取灵感和力量,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
归根复命: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揭示了万物回归本根、复归本性的道理。修行者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本性是清净无染的,通过修行回归本性、恢复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在修行实践中,修行者通过炼气养生、心性修炼等方式,不断清除内心的杂念和欲望,恢复内心的清净和宁静。
顺应自然: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修行者应该认识到大道的恒常不变和宇宙万物的规律性,顺应自然规律去行事,避免违背自然规律而招致凶险。
修行者保持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尊重,遵循自然规律去生活、修炼和行事。
包容公正:
修行者应该具备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能够容纳和接纳不同的事物和观点。
修行者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不执着于个人的喜好和偏见,以公正无私的态度去面对和处理各种事物和关系。
《老子哲学研究》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