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水晶价格赏析网

探索知识海洋,爱上淘书之旅

发表时间: 2024-08-13 16:14

探索知识海洋,爱上淘书之旅

发现收藏之美:爱上淘书

杨国庆

最近,我爱上了淘书,特别爱淘一些具有一定年代意义和历史印记的旧书。是爱好,亦或是岁月的沉淀。旧书虽便宜,但并不意味知识的廉价。

于是,孔夫子旧书网、布衣书局、当当二手书等网上店铺成了我闲暇之余经常光顾的淘书平台。人民出版社、中华书局、三联书店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出版发行的年代旧书也成了我淘书的首选。

收藏旧书,不是追求收藏的经济价值,而是追求收藏的精神获得,收藏的是一段记忆,是一种情怀。

爱上淘书,是从致敬金庸老先生开始。一年前的一次搬家,无意中在一个箱子里找到了一套三联出版社的95版《天龙八部》,于是便萌发了收集金庸老先生全套武侠小说的想法,几经周折,终于收集到了三联出版社95版的金庸武侠小说全集(1-36卷),非常难得。后来,我又将50年代的《选集》、《鲁迅全集》、《新青年》、70年代的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拍案惊奇》、《金瓶梅》、《聊斋》等珍贵书籍摆上了书架。

淘书是快乐和幸福的。快乐是过程,幸福是获得!

偶遇可心书屋

几天前,我去山东聊城出差,在聊城东昌府古街偶遇可心书屋。

聊城是一座古朴典雅、恬淡清幽的古城,黄河和大运河交汇而过,素有“江北水城,两河明珠”的美称。可心书屋位于聊城东昌府古街光岳楼西北角,是一家隐藏在闹市中的旧书屋,为古城增添了一分独特的书香气,从旧书籍到老碟片,从老画报到小人书,装载着属于每个人的时代记忆,世上没有时光机,但这里却收藏了许多人的旧时光。

书店的主人是一对中年夫妇,从97年开业至今已有27个年头,尽管线下旧书屋越来越少,经营也越来越难,但店主人却舍不得关店,以自己的方式坚守一种情怀,为一代代人留下生活的记忆。

书屋的女主人很热情,给人有种邻家大姐的感觉,看到我走进书屋,连忙躬身相迎,并随手从旁边的冷柜里给我取了一瓶矿泉水,水的清凉和主人的热情交融在一起,让人感到格外舒心。

书屋不大,有些拥挤,但书店主人布置得十分合理和温馨。小小书屋里错落有致的摆放着一排排书架,书架上整整齐齐的分类摆放着不同年代的旧书籍,散发着一股淡雅的书香。书屋藏书颇丰,汗牛充栋,品种繁多,涵盖文学、哲学、历史、医学、社科等各个领域,还有一些当地仅存的地方志、老杂志、连环画等旧书籍点缀其中,让人目不暇接、爱不释手。

女主人和我聊的最多的是她办书屋的初心,初心挺朴实。她告诉我,她从小就非常喜欢看书,但那个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买不起书,就经常去一些废书籍收购点、旧书摊、夜市、跳蚤市场买一些自己喜欢的旧书,久而久之就萌发了自己开一家旧书店的想法,不仅可以维持生计,也方便自己看书。后来,书屋随着城市的拆迁、改造几经搬迁,经营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过去单纯的线下到现今的线上线下,无论时代怎样变化,书屋主人对文化传承的责任初心没变,对与所有喜爱旧书籍的读书人“以书会友”的情感没变。

男主人一看也是一个爱书之人,和我聊得最多的是旧书籍的来历和承载的缘分,聊旧书籍的收藏价值以及正版盗版旧书籍的鉴别方法,聊他压箱底的“宝藏”,如数家珍,让我受益匪浅。男主人说,他的每一本旧书籍都是有灵魂的生命。我书架上那套珍贵的《鲁迅文集》单行本就来自可心书屋。

他说好书只配有缘人,而我亦是那个有缘人。

从初读“射雕”到再读金庸

初读金庸老先生的书是我刚上初中的时候,读的第一本小说就是金庸老先生的《射雕英雄传》,也是我买的第一本小说。我还记得那一年的暑假,母亲带着我去隔壁的羊楼洞镇卖茶叶(注:羊楼洞镇系原蒲圻今赤壁市的一个茶叶集市,这里盛产青砖茶,相传普京的祖父在这里从事过茶叶贸易),就是那种自家晒制的梗粗叶大用来制作青砖茶的老黄叶,母亲一大清早就挑着茶叶,带着我翻山涉水,走了十几公里的山路,一路走走歇歇,临近晌午的时候,才赶到集市。

我清楚的记得那一担茶叶才卖了13元多钱,我缠着母亲在镇上的书店花了3.6元买下了金庸老先生在大陆出版的第一部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那个时候家里特别穷,上学不易,这些钱可是我一学期的学费,母亲虽有不舍,但并无半点责备,从母亲深邃坚毅的目光里分明可以看出对生活不易的无奈以及希望我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几许期待。

《射雕英雄传》是金庸创作的长篇武侠小说,作品最早于1957-1959年在《香港商报》上连载,1981年在大陆出版发行,后收录于《金庸作品集》中,连同后来创作的《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并称“射雕三部曲”。

《射雕英雄传》以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至成吉思汗逝世(1227年)这段历史为背景,反映了南宋抵抗金国与蒙古两大强敌的斗争,充满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怀。《射雕英雄传》由靖康之变引出主人公的名字,讲述了郭靖一步步由为报父仇的青年成长为一代“为国为民”的大侠的故事。小说历史背景突出,场景纷繁,人物众多,气势宏伟,具有鲜明的“英雄史诗”风格;在人物塑造与情节安排上,它打破了传统武侠小说将人物作为情节附庸的模式,坚持以创造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为中心,坚持人物引领故事,开创了武侠小说的新模式和新格局。

再读金庸时已是天命之年,看着书架上整齐摆放的刚淘来的三联出版社发行的95版金庸全集,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沉浸在光怪陆离的武侠世界,细细品读,才真正理解金庸笔下 “家国情怀、民族大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和爱国精神,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内核。

再读金庸,绕不开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江湖世界。金庸的江湖是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想象力的世界,涵盖了皇权、门派、帮会、地方豪强、市井小民以及凡夫俗子等各种角色,形形色色、光怪陆离。这个世界中,有江湖侠义、有正义邪恶、有恩怨情仇、有家国情怀、有民族大义。金庸的江湖不仅是一个物理上的世界,更是一个充满情感和道德准则的精神领域。在金庸的小说中,侠义精神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理念贯穿始终。金庸通过其作品中的角色,展现了忠诚、孝顺、仁爱、信义等传统美德,同时也探讨了正义与邪恶、情与理等深刻的主题。金庸的江湖还是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创新的世界,一个充满正义与邪恶、情感与道德选择的世界,既有传统的武侠元素,也有金庸独特的创新和想象。

再读金庸,离不开对“金庸武学体系”的探究,金庸的武学体系涵盖了丰富的门派、拳法、掌法、剑法、轻功和秘笈等,纵横江湖,独步天下。金庸武学源于《易经》,从降龙十八掌的“刚”到太极拳的“柔”再到独孤九剑的“无”,无招胜有招,清风拂山岗,明月照大江,蕴含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哲理。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致敬金庸!致敬江湖!

再读鲁迅

机缘巧合,我在可心书屋淘到了70年初出版的单行本《鲁迅文集》,而且书的品相保管得十分完好。书屋的男主人饶有兴趣的和我聊起了这套书的不寻常收藏经历,很自豪的告诉我,这套书曾经作为国礼赠送给来中国访问的日本前首相。再读《鲁迅文集》仿佛是和先圣的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鲁迅先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先生为中国文学留下了很多珍贵的遗产,他以笔为剑,破晓黑暗,他的文字如同星辰,点亮了无数迷茫的心灵。再读鲁迅,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热血沸腾的青春时代,感受到了他那昂扬的激情与力量。他的文字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追寻那份久违的热血与梦想,让我们在新的时代里,逐梦前行,不畏艰难。

再读鲁迅,需要重新审视和解读鲁迅先生的青春岁月,理解他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到自我,并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奠定基础。鲁迅的青春始于留学日本的时期(1902—1909)。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写下了第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头发的故事》,反映了他从医学到文学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批判,也预示了他后来文学创作的方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鲁迅先生的回忆录《朝花夕拾》等作品,了解他当时的思考和感悟,以及他如何与日本的文学、文化进行交流和碰撞。

再读鲁迅,需要深刻了解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入思考和对新文化的影响。鲁迅先生的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对中国封建文化的斗争和批判,对中国新文化的向往和思考。他关注社会问题,关注人民的疾苦,这种关注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体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以及他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决心中。

再读鲁迅,需要深刻理解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鲁迅先生的作品语言简练、犀利、凝练、典雅、结构严谨、寓意深刻,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幽默感。这种独特的文学风格不仅使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也使他成为了一位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学大师。我们从读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等小说集以及《热风》等杂文集就能深刻感受到这种独特的文字魅力。

再读鲁迅,需要从鲁迅先生的著名杂文集《坟》开始,深刻理解鲁迅不屈不饶的精神内核和同旧势力战斗到底的革命意志。鲁迅的青春充满了挑战和困境,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追求和信念。他坚信真理、正义和公义,愿意为了人民利益而奋斗终身。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也体现在他的人生道路上。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句出自鲁迅《自嘲》的名言,也是对他一生的最好诠释。

我的一次窃书经历

翻开刚刚淘来的85版《故事会》合订本,思绪万千,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我很多年前的一次窃书经历。

那年我13岁,在乡里的一所小学读六年级,也是这一年,国家刚刚实行小学6年制教育。一个周六的中午,因为下午学校放假,那时还没有双休日,一周放一天半假。我和3位同学相约到附近的镇上买书,镇子不大,就一条长不足100米的小街,街的两旁却分布着几十家店铺,人来人往,十分繁华。我们没有坐车,因为家里穷,舍不得花5毛钱买张车票,就一路步行,走了1个多小时才到镇上。

平时难得上一次街,虽然没钱买什么东西,但心里很惬意,一切都那么新鲜和好奇。镇东头有一个书摊。书摊很小,临街而设,看摊的是一位30来岁的阿姨,我们围在书摊前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我选了一本《小学六年级优秀作文选编》的参考书,便没打算再挑,因为裤兜里仅有3元钱,买不起其他书。这时,我被书摊中间摆放的一本《故事会》深深吸引住了,我至今还记得那是85年第4期的,书的定价是2元钱,我平时就很喜欢看这一类书籍。我迅速拿在手上,前后翻了个遍,便再也舍不得放下,内心深处便萌生了一种强烈的占有欲。

我趁那位阿姨不注意,悄悄地将那本《故事会》藏在背后的裤腰里,然后付了另一本书的钱,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悄然离开了书摊,一路小跑到斜对面的临时站台,顾不上其他同学,独自一人爬上一辆经过学校的班车,我的心随着颠簸的车子七上八下,忐忑不安,那一刻好像有无数双眼睛在注视着我,让我无地自容。

那一次少不更事的偷书经历,激发了我对知识的渴求,而这种渴求又化作改变人生命运的动力,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苦苦追寻。

多少年过去了,但那段不光彩的经历一直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每当念及此,只能以孔乙己的那句“窃书不能算偷”自辩。

爱上淘书,发现收藏之美,不仅是情感的寄托,更是文脉的赓续。收藏之美,美在读书,贵在常新。读书虽不一定让你功成名就或锦绣前程,但一定会让你褪去肤浅,改变认知,获得自信,精神富有!

读书,才是最低门槛的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