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7-15 09:01
(来源/河南诗词大赛 编辑/岳瑶 责编/刘奇)
在唐朝除了格律诗句盛行于世,还有另一种文体隐隐开始在坊间传播,这种文体叫“长短句”,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宋词。
宋词其实就是宋朝的流行歌曲,不同的词牌代表不同的旋律,一种词牌其实就是一首曲谱,而这些曲谱大多脱身于唐朝的教坊曲名。
词牌规定了一首词的文字格式。一首词有多少句,每一句分别是多少字,都由词牌所规定。
每一种词牌名都有着各自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着独属于自己最独特的美感,每个作品也叙述着它独有的故事。
/ 虞美人/
词牌出处
出自项羽霸王别姬。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血染之地长出鲜红的花,后人把这花称作“虞美人”。人们钦佩虞姬,创制词曲常以“虞美人”为曲名,诉一缕衷肠。
又名《虞美人令》、《玉壶冰》、《忆柳曲》、《一江春水》、《巫山十二峰》。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虞美人 ,愁许多少
虞美人·听雨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如梦令 /
词牌出处
此调本名《忆仙姿》。创调之作是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词,词存《尊前集》:“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风舞凤。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周邦彦又因此词首句改名《宴桃源》。
沈会宗词有“不见不见”叠句,名《不见》。
张辑衣“比著梅花谁瘦”句,名《比梅》。
《梅苑》词名《古记》。
《鸣鹤余音》词名《无梦令》。
魏泰双调词名《如意令》。
苏轼用此调时改名《如梦令》,其词序云:“元丰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浴泗州雍熙塔下,戏作《如梦令》两阕。
如梦令,海棠依旧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醉花阴 /
词牌出处
此调首见于北宋毛滂词,因词中有“人在翠阴中……劝君对客杯须覆”句,取其句意为词调名。调名本意即咏醉酒于花丛树荫下。
又名《醉春风》《醉花去》。唐教坊曲有《醉花间》,调名与此稍异。
醉花阴,暗香盈袖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剪梅/
词牌出处
宋代时候,人们称一枝为一剪。一剪梅的意思,就是一枝梅花。古代时候,相隔两地的人往往通过赠送对方一枝梅花来表达相思。
如《荆州记》记载陆凯和范晔的故事:“陆凯自江南,以梅花一枝寄长安与范晔,赠以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宋诗人刘克庄有句云:“轻烟小雪孤行路,折剩梅花寄一枝。”词牌“一剪梅”,即是取此意而生。
一剪梅,两处闲愁
一剪梅·舟过吴江
宋·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菩萨蛮 /
词牌出处
据《杜阳杂编》,唐宣宗大中年间,女蛮国派遣使者进贡,她们身披珠宝,头戴金冠,梳着高高的发髻,让人感觉宛如菩萨,教坊因此制成《菩萨蛮曲》,后来“菩萨蛮”成了词牌名。
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缨络被体,号菩萨蛮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
——唐代苏鹗《杜阳杂编》
菩萨蛮,垆边人似月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唐·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 念奴娇 /
词牌出处
“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善歌唱。传说唐玄宗曾亲自作曲填词,命念奴歌唱,果然“娇滴滴如夜莺啼鸣,婉转转似百灵放歌,活泼泼如鸳鸯戏水”。故将此曲定名为“念奴娇”。
又名《大江东去》、《酹江月》。
念奴娇,人生如梦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雨霖铃 /
词牌出处
据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出逃,在马嵬坡将杨玉环赐死。后在霖雨连绵之夜,玄宗车行于蜀中栈道上,马铃和着潇潇雨声,更添寥落凄凉。
他想着身为一国之君,连心爱的妃子都保护不了,不觉悲从中来。后命教坊“采其声为《雨霖铃》曲”,并叫伶人张野狐吹奏,流传于世。
雨霖铃,晓风残月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定风波 /
词牌出处
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唐代(兼有五代)的燕乐曲子歌辞,为当时民间所做,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情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更有外族统治下“敦煌人民之壮烈歌声”。
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一语。此调取名原来有平定叛乱的意思。
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
定风波,晴雨无常
定风波·三月七日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清平乐 /
词牌出处
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一说李白曾作《清平月》,恐后人伪托。
清平乐,烟火人间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 青玉案 /
词牌出处
出自东汉张衡的《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锦绣段”,即“锦锻”,丝织品,表面有彩色花纹。“案”指放食物的小几,形状如有脚的托盘。
青玉案,夜放花千树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