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水晶价格赏析网

未知之谜:世界十大无法解释的考古发现探秘

发表时间: 2024-07-22 15:19

未知之谜:世界十大无法解释的考古发现探秘

(免责声明:本文所有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或修改。)

在考古界中,只要出土的文物足够完整,考古专家们便可根据出土的文物或遗址中的蛛丝马迹,十有八九能研究出它是哪个年代的产物及用途。

引图,与本文内容无关

但世界上往往会存在一些目前无法解释的考古发现,它们或许奇特,或许毫无逻辑,但又确实存在着。


在下面这十大考古发现中,仍然存在诸多谜题,神秘到让人感到有些后怕,甚至还存在以前“预测成为现实”的争议。


让我们来看看这十大考古发现究竟还存在哪些谜团及争议:


10:罗马十二面体

罗马十二面体

罗马十二面体是一种拳头大小的古罗马青铜器,它们不仅没有明确的用途,而且许多上面还雕刻着各种符号和标志,其中一些难以辨认,有一些则确定与黄道十二宫有关。


这些十二面体主要发现于法国瑞士德国等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至3世纪。它们的形状为中空的十二面体,每一面都是五边形,中间几乎都有一个孔,外缘通常有圆形的突起。多数十二面体用青铜制成,但也有一些是石制的,没有孔或突起。十二面体通常为拳头大小,但高度从4到11厘米不等,孔径从6到40毫米不等,相对的两个孔通常具有不同的孔径。

罗马十二面体

关于罗马十二面体的用途,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猜测。一些猜测包括:可能是一种失传游戏的特殊骰子;来自凯尔特宗教的魔法物品;孩子们的玩具;固定渔网的重物;部落首领的权杖头;一种乐器;用于估算距离和测量土地的工具一种日历(用于确定春秋分点和小麦的最佳播种日期);占星术装置(1982年在日内瓦发现的一个十二面体上刻着十二星座的拉丁文 名称)等。


然而,至今没有一种猜测被广泛认可,罗马十二面体的用途仍然是一个考古学上的难题。


首个罗马十二面体于1739年在英国被发现,截至目前,已出土了一百多个。有趣的是,上世纪60年代考古学家在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上发现了类似物品,只是尺寸更小且为黄金材质,专家表示这似乎是古罗马和古代东南亚地区的某种关联依据。


9:死海古文卷

以色列博物馆中的《死海古文卷》

1947年春天,一个阿拉伯牧童在死海西北岸寻找走失的羊只时,登上现称库兰遗址的陡崖,无意进入一个洞穴,发现了许多内藏羊皮卷和纸莎草卷文献的陶坛,这些羊皮卷后被证实是一些用希伯来文书写的早期犹太教基督教的经文,它们就是后来被称为死海古卷的古代文献。


这些古卷的成书时间约在公元前2到1世纪期间(从耶稣之前一百七十年到耶稣之前五十八年,也就是中国西汉时期)。它们的发现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古卷中的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分为三大类:首先是近一百卷的旧约圣经经卷,除了《以斯帖记》外,旧约圣经的每一卷书都有出现;其次包括了许多圣经注释、评论、解经书、次经和伪经;最后还包含非圣经文献,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书,以及神毁灭邪恶势力、弥赛亚再来时的公义国度的著述。

储藏死海古文卷的罐子

有观点认为死海古卷中关于耶稣基督的预测在《新约》中得到了体现,但这也是基于宗教教义和信仰的解读,不同的学者和宗教团体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大多数古卷都是残破不全的,但经过专家们多年的努力,部分书卷得到了复原,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以赛亚书》。古卷主要存放在以色列博物馆,其余的则保存在耶路撒冷的洛克斐勒博物馆。


2017年2月,一个由美国以色列科研人员组成的考古队称,他们在死海西北海岸的悬崖附近,发现了第12个曾存放“死海古卷”的洞穴。在该洞穴内,发现了储物陶罐碎片、包裹古卷的织物、捆绑古卷的皮绳以及一张空白羊皮纸,但没有发现古卷。2021年3月16日,以色列考古学家发现了死海古卷的新残片,新出土的羊皮纸残片中包括以希腊文书写的《十二先知书》段落。


8:安提凯希拉天体仪

安提凯希拉天体仪原件

1900 年,一名叫伊莱亚斯的潜水员在希腊安提凯特拉岛附近的海底发现了一艘古代沉船。潜水员从沉船上搜集了数件雕像和其他一些物品。


1901 年 5 月 17 日,考古学家斯塔里斯在检查从沉船上带回的物品时,发现其中一块“石头”与众不同。经过仔细检查,斯塔里斯发现这块“石头”实际上是受到海水腐蚀的青铜机械装置,上面还镶嵌着精密齿轮装置。于是,这块“石头”被命名为“安提凯特拉”机械装置,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安提凯希拉天体仪。


它的制作年代约在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前100年之间,具体年份仍存在一定争议。这台仪器高大约33厘米,宽17厘米,厚9厘米,其结构相当复杂,由超过30个青铜齿轮组成(也有观点认为可能多达72个齿轮)。


起初,由于技术条件限制,考古学家难以确定其作用。后来经过 X 光扫描等技术的研究,人们才逐渐了解到它的一些功能。通过手柄驱动齿轮,再由齿轮驱动表盘,它可以预测太阳、月亮和行星的位置。别的表盘能显示以19年为周期的默冬章中月相的变化,以及日食月食的日期。它犹如一个便携的太阳系仪,其天文定位非常精准。

图为X射线扫描后的齿轮结构图,红色部分为推测后的复原齿轮

对于安提凯希拉天体仪的起源和制造者,存在多种推测。有假设认为它是在希腊当时的天文和机械工程中心罗德岛制造的,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可能参与了设计;也有研究宣称该仪器概念可能来自于古代科林斯的殖民地,并与阿基米德有关联。


那个年代对于青铜锻造的技术虽然已经成熟,但是没有成熟到这种地步,光是它内部存在的众多精密零件,以及独特的运行方式,就不像是古人能单独完成的,所以不少网友认为,它可能不是人类的杰作。


安提凯希拉天体仪的发现改写了科技史,它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最古老的齿轮机械装置,比人们原以为的成熟齿轮传动装置出现的时间早了许多。它的设计和制造工艺展现了古希腊时期高超的科学技术水平,让现代人都为之惊讶。


7:伏尼契手稿

伏尼契手稿

伏尼契手稿是一本内容不明的神秘书籍,1912 年被美国珍本书商威尔弗雷德·伏尼契(Wilfrid Voynich)发现。


当时,伏尼契在罗马附近一所耶稣会大学图书馆的地下找到了这份厚达 230 多页、用奇特字体写成的手稿,其中还有许多植物、天体和出浴的美女等奇异的图片。从插图中的发型等特征判断,这本书的制作时间介于 1470 至 1500 年间,手稿上 17 世纪的字母表明,它在 1586 年由神圣罗马帝国鲁道夫二世收购。1600 年代,至少有十位学者曾试图解读这份手稿,后来它消失了将近 250 年。


伏尼契手稿所用的语言至今无人能懂,其中包含大约 17 万个符号,可归纳成大约 20 到 30 个字母的字母表。文字由左至右书写,段落没有明显标点符号,字迹之间有窄分隔,大部分由一至两笔写成。从文字的统计分析来看,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例如词汇的出现频率符合齐夫定律,熵也与英语拉丁语相类似,但它与欧洲语言又存在诸多差异。

伏尼契手稿部分内容

多年来,许多学者和密码学家试图破解手稿,但各种尝试都未能完全成功。曾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破解观点。


例如1921 年,美国宾州大学哲学教授纽柏德指出,伏尼契文字的字母中包含放大后才看得见的小笔画,这些笔画是古希腊速记文字,他断定伏尼契手稿是 13 世纪的哲学科学家培根(Roger Bacon)所撰写,旨在描述他的发现,如显微镜的发明等。但后来批评者证明所谓字母中的细小笔画其实是墨水的自然裂痕。


2019 年,布里斯托尔大学的柴俊博士宣称破解了此书的部分密码,他表示这份手稿是用原始罗曼语写成的,中世纪时原始罗曼语在地中海地区常见,但很少出现在重要文件中,如今原始罗曼语已消失。据他破译,手稿的作者是当时的一位修女,主要内容包括伊莎贝拉一世的冒险故事及当时药草疗法、沐浴疗法和占星术的使用方法,还有女性产后心理和育儿方面的信息,是根据当时罗马异教信仰编撰而成。


目前,伏尼契手稿收藏在美国耶鲁大学贝内克珍本书与手稿图书馆中,编号 ms408。尽管有了部分破译成果,但手稿仍存在许多未解之谜。


6:内布拉星象盘

内布拉星象盘

它是一个直径约30厘米的青铜盘,上面布满了蓝绿色的绿锈并嵌有黄金制的符号。盘上的符号包括一个可能是太阳或满月的大圆形、一个新月以及许多恒星(其中7个聚在一起的可能是昴宿星团)。在盘边有两个后来加上的黄金制弧形物,标志了夏至和冬至之间的角度。最后在盘底加上的一个周围有许多笔触的弧形物,其含义尚未确定,可能是代表太阳船,旁边的笔触可能是船桨,或者是银河彩虹等。


星象盘于1999年在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的内布拉被发现,经过定年后认为其年代大约是公元前1600年,与欧洲青铜时代的乌尼蒂茨文化相关。


内布拉星象盘的发现过程较为特殊,它是由两个寻宝猎人亨利·韦斯特法尔和马里奥·伦纳发现的。之后考古学家对发现地点进行了开挖,发现了相符的地上青铜器遗迹和土壤样品。如今,该盘和其他一起被发现的文物存放于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州哈雷-维滕贝格大学的邦立史前史博物馆。

和内布拉星象盘一起发现的两把青铜剑

关于内布拉星象盘的用途和意义存在多种观点。它可能是古天文学仪器,用于观测太阳一年的运行以及夏至和冬至时日出日落位置的夹角,证实了当时的人们已经有相关的天文知识;也有观点认为它和阳历相关。


尽管现在普遍认为内布拉星象盘是真品,但它的历史价值仍是争论的对象。例如,有研究人员曾质疑其“出生”年代并非青铜时代早期,而是约2600年前的铁器时代,但收藏该星象盘的德国哈雷史前博物馆反驳了这一观点,认为相关研究人员忽视了其他文献发现。2013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内布拉星象盘列为世界记忆项目。


5:卢奇格斯杯

不同角度照射下的卢奇格斯杯颜色各不同

卢奇格斯杯是一件约1600年前的古罗马精美艺术品。它由双色玻璃制成,具有独特的光学特性,能够随着光照变化改变颜色,当光线从前方照射时杯子呈现绿色,从后方照射时呈现红色。


直到2013年,科学家才揭开了卢奇格斯杯变色的谜团。通过将高脚杯的玻璃碎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玻璃中溶入了金、银金属微粒,其直径大约50纳米,是盐粒直径的千分之一。原来,古罗马人在制作这个杯子时使用了类似现代纳米技术的工艺,当光线照射玻璃中的金属微粒时,金属微粒的电荷振动能够改变玻璃杯呈现的色彩,而色彩变化取决于观测者的角度。

光线从正面照射时所呈现的绿色

科学家还通过实验模拟了卢奇格斯杯的特殊结构,他们在一张邮票大小的塑料上印上数十亿个“小井”,而后喷上金银纳米颗粒,再倒入不同液体进行观察。结果倒入水后,塑料表面呈现出浅颜色,倒入油后变成亮红色。


尽管现代科学家已经揭开了卢奇格斯杯能够变色的谜团,了解到杯子的玻璃中溶入了金、银金属微粒,其直径大约50纳米,证实了古罗马人使用了类似现代纳米技术的工艺。但在那个久远的时代,纳米技术属于微观科学领域,即便是现代的纳米技术,也是从20世纪中后期才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使得罗马人能够运用这种技术制造出卢奇格斯杯显得令人难以置信,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古代科技发展和知识传承的诸多猜测和思考。


4:约旦铁书

约旦铁书

约旦铁书是2006年在约旦一处偏远地区的洞穴内发现的约70本大小与卡类似的铁制书籍。这些铁书的书页用铁丝固定,上面有符号、图形和文字等。


学术界对这些铁书的真实性存在争议,但如果其真实性得到证实,它们的重要性将可与1947年发现的死海古卷相媲美。据推测,部分铁书可能追溯到公元1世纪,这种推断是基于铁书上的锈迹,专家认为人为制造这种痕迹的可能性不大。


铁书上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显然涉及到救世主,甚至包括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和耶稣复活等内容。许多书是封存的,这使得研究人员怀疑它们可能就是《圣经启示录》中提到的丢失的法律文献。发现铁书的地方在公元70年耶路撒冷沦陷后,曾有基督徒在此避难,且此前这里也发现过同一时期的重要文献。


英国古代史和考古学家大卫·埃尔金顿认为它们可能是“基督教史的重大发现”,有可能是早期教堂里的基督教徒使用的东西。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圣经研究名誉教授菲利普·戴维斯也表示有可靠证据证明这些书具有基督教起源,书页上有明显的基督教图案,如十字架、耶稣的坟墓和城墙等,还提到了耶路撒冷以及一名在城墙外遭受磨难的基督徒。


这些铁书最初由一名约旦贝多因人发现,随后被一位以色列贝多因人拥有,据说其是通过边境非法获得的。不过,拥有者否认了这一说法,并称他家已拥有这些东西长达100年。目前约旦正在努力遣返和保护这些藏品。


此外,据台湾《联合晚报》2011年4月4日报道,在约旦发现的古籍中有一幅肖像,可能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耶稣基督像。这幅肖像出现在其中一本铅制书页中,画中的年轻男子蓄胡、戴荆棘头冠,考古学家相信这可能是耶稣像,是历来最重要的基督教考古发现之一。


这些铁书对于研究基督教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它们可能包含耶稣最后几年中同代人对他的记载,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早期基督教的发展历程。但关于它们的真实来源、确切年代以及具体内容等,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证。


3:罗塞塔石碑

罗塞塔石碑

罗塞塔石碑是一块制作于公元前 196 年的花岗闪长岩石碑,刻有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的诏书。


这块石碑的重要性在于它用三种文字刻写了同样的内容,分别是古埃及象形文字、埃及草书和古希腊文。


在 18 世纪末,拿破仑·波拿巴远征埃及时,法国士兵在罗塞塔镇发现了这块石碑。此后,由于英法之间的战争,罗塞塔石碑最终落入英国人手中,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罗塞塔石碑局部

这块石碑最独特的一点在于,它是唯一一块留存至今的大型石碑,上面记录着公元前 196 年 3 月 27 日的一份公告。而这同一份公告,在石碑上用埃及象形文字(也被称为圣书体或碑铭体)、世俗体和希腊文三种文字进行了镌刻。碑文的上端使用的是当时已经有 3000 年历史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它用于宗教文本、纪念碑、正规文件等的书写;在中间部分使用的是读书识字的古埃及人都可以看懂的世俗体,这种文字一般用于记录人们的日常生活;而碑文的最后一部分,使用的是当时埃及政府通用的行政语言——希腊文。三种文字针对当时埃及的不同阶层,使宗教人士、普通民众和领导人都可以读懂碑文的内容。


尽管罗塞塔石碑上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已经被成功破译,但在相关研究中仍可能存在一些未解之谜或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古埃及文明的复杂性和历史的漫长演变。


2:哥贝克力石阵

哥贝克力石阵

哥贝克力石阵(Göbeklitepe),又称为格贝克利石阵,是一个由圆形建筑和较小的方形寺庙组成的大型祭拜场所,属于巨石构造,位于土耳其东南部尚勒乌尔法(Şanlıurfa)厄伦契克村(örencik village)。


哥贝克力石阵于1963年被伊斯坦布尔和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1995年开始第一次挖掘工作。


考古专家证实,遗址于公元前12000年前建造。相比之下,英国的巨石阵建于公元前3000年,埃及的金字塔建于公元前2500年。哥贝克力遗址因此成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这类遗址之一。


其建造时间远早于英国的巨石阵和埃及的金字塔,这一发现改变了学术界关于人类定居时间的界定,表明在农业革命开始之前可能就已经出现了文化革命。

哥贝克力山丘的檐壁

此遗址由至少45块、重达50吨的巨石组成,这些石头彼此距离5到10英尺围成一个圈。其中,“T”形柱是哥贝克力石阵最重要的标志,许多石柱上雕刻有奇特和精致的图案及纹饰,主要雕刻着野猪、野鸭、狩猎和娱乐等场面,盘旋的巨蛇也是常见图案,还有些巨石上雕有小龙虾或狮子。部分巨石的形状似乎代表人形,有些甚至还有风格各异的“胳膊”,从侧面沿一定角度垂下。


它的存在打破了以往认为人类在从畜牧转向农业发展后才形成文化与艺术、建造聚落和宗教寺庙的理论,因为附近没有农业耕作的证据。


关于当时建造它的用途,有观点认为这里可能是一处神庙和祭祀之地,被认为是通往阴间的门,或是祭祀亡灵的场所,建造者后来被埋葬在这里。也有观点认为它是最古老的祭祀场所,那些无脸的躯体可能是神的形象,而方尖碑上的巨大掠食性动物形象被描绘成是方尖碑的守卫。


哥贝克力石阵所在的地区是农业的摇篮,世界上最早的家猪发现于附近,绵羊、牛和山羊也最早驯养于此,全世界的麦种都来自单粒小麦——最早种植于哥贝克力附近的山上,而世界最原始的谷物如黑麦和燕麦也起源于这里。有部分考古专家认为,哥贝克力遗址可能是《圣经》当中提到的伊甸,更明确地说,哥贝克力石阵是伊甸园的一座神殿,此遗址也正好对应《创世记》描述洪水过后挪亚一家用动物祭祀的场景。


1:天使骸骨

天使骸骨

根据南非的一家古人类学杂志中,刊登一则消息透露,科学家们近日宣布,他们於不久前在南非的一个洞穴中,发掘出了一具极似传说中的天使模样,完整的骨架和头骨化石,推测该化石距今已有350万年之远,由于它的脊部生有翅膀,故被人为它既可以在空中飞跃的天使,也可以直立行走,这一项罕见的发现,将成为科学家研究人类起源,重新提出新的课题。


目前这名天使的性别尚未确定,但可以肯定它尚未成年,身高约1.64英尺,其外貌兼具类人猿和人类的特点,只有一对翅膀非常吸引人,全身跟人类婴儿差不多,只有翅膀比较特别。


结尾


需注意的是,对于这类考古发现或奇特物品的报道,我们应该保持科学和理性的态度。在没有确凿的科学证据支持之前,不能轻易相信或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