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7-22 15:43
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了皇位亲人相残,兄弟相争的故事大有人在。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皇帝成功坐上龙椅后,设下鸿门宴,并赐给弟弟毒酒,不料对方一句话安全脱身。
这对兄弟是谁?哥哥为何要杀弟弟?弟弟又说了什么话安全脱身?
公元889年,徐州彭城的一个冬日清晨,寒风凛冽,雪花纷飞。在这寒冷的日子里,李昪出生了。然而他的命运却如同这天气一般,充满了不确定与坎坷。
幼年时,李昪的母亲去世,父亲李荣在战争中失踪。他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尝尽了人间冷暖。
一次偶然的机会,淮南节度使的杨行密在出行中,看到了站在路旁衣衫褴褛的李昪,史载称他“得之,奇其状貌,养以为子”。
可是,他将李昪收为养子的想法遭到了亲生孩子的反对。无奈之下,杨行密将李昪交给了自己的心腹——徐温。
后来徐温收李昪为养子,将其改名为徐知诰,由此开始了新的生活。
除了他这个养子外,徐温还有两个儿子,名叫徐知训和徐知询。
早慧的李昪深知,自己作为养子的身份在权力斗争中处于劣势,因此,他选择了隐忍与蓄势,默默地在暗中积蓄力量。
十余岁的李昪他总是保持低调,私下里勤奋学习,不仅精通武艺,还博览群书。
一日,徐温在府中设宴款待宾客,李昪也被邀请出席。
席间,一位宾客故意挑衅,问道:“知诰公子,你年纪轻轻,便被徐大人看重,不知有何过人之处?”
李昪不卑不亢地回答:“在下不过一介微末,全靠义父心善得以存活。心中谨记此恩,当衔草结环以报。至于过人之处,实不敢当。”此言一出,徐温很是高兴。
之后吴国边境发生叛乱,朝廷派兵平叛却屡战屡败,朝中大臣束手无策。徐温召集幕僚商议对策。
李昪在其中默默观察,发现众人多从军事角度考虑,却忽略了民心所向。
于是,他鼓起勇气,向徐温进言:“义父,如今叛军虽强,但民心未附。若能先安民心,则叛军可破。”
徐温听后,眼前一亮,觉得李昪言之有理。
徐温采纳了李昪的建议,先派使者前往叛军驻地,宣讲朝廷恩德,安抚民心;后又调集精兵强将,趁叛军内部不稳之时发动突袭,最终成功平定叛乱。
此役之后,徐温对李昪更加器重。
随着李昪的地位逐渐提升,他开始着手布局自己的势力网络。他深知人才是立国之本,因此广招贤才。
他亲自选拔了一批有才能的官员和将领,将他们安插在关键岗位上;同时,他还积极与大臣结交,巩固自己的地位。
公元937年,在长达数十年的隐忍与蓄势中,李昪抓住机会建立了齐国,后改国号为唐,成为了南唐的开国皇帝。
李昪终于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可是,他的心中仍是不安,只因他是徐温的养子,而徐温的亲生儿子徐知询还活着,还掌握着一部分军队。
李昪日夜难寐,最终决定要对徐知询下手。
权力使人着迷,而且历史上的一件件事证明了:为了皇位,皇宫之内早已没有了真情。
曹丕命曹植七步成诗,否则人头落地;唐朝时李世民弑兄夺位、明朝时朱棣抢了侄子的龙椅、清朝时期九子夺嫡。
夜色如墨,南唐皇宫内灯火阑珊,一场看似寻常的宴会如期进行。
美酒佳肴、丝竹乱耳,伶人舞姿翩翩,看上去一片祥和。参会的所有官员都如沐春风。
官员们不是在歌颂皇帝李昪的功绩,就是在互相调侃,说些无伤大雅的闲话。比如谁家的儿郎能力不错,又比如谁家的女儿嫁给了哪家的公子。
真是一幅君臣相宜的好画面。
可是徐知询不这么认为。那些闲话看似无意,实则都是在暗暗打听各家背后的靠山,看攀上了哪位的高枝。是皇帝?宰相?亦或是哪位权臣。
平静的湖面下可能是汹涌的波涛,祥和的宴会下可能是暗藏的杀机!
自从李昪当上皇帝后,徐知询便觉得李昪看自己的眼神不一样了。
徐知询是当今皇上李昪的弟弟,在二人的父亲徐温死后,继承了军权。
他虽不如李昪,却也摸爬滚打了多年,知道自己如今的处境并不像别人想像的那般耀眼,而是一步踏错,便会坠落万丈深渊。
因此,他平日里低调做人、深居简出,尽量减少和皇帝碰面。
这次,当皇帝邀请时,他便谎称身体抱恙,不便前来。结果,自己的皇帝哥哥却要让太医亲自登门瞧病。
徐知询听闻后,便说不是大病,已经请医生瞧过了,说是静养几日便好。
李昪却派人来说,要将一名太医过来为他调理身子。美其名曰关心,实则是来监视。
徐知询担心,如果太医来了,看出自己是假病,那么李昪很有可能以此为借口,借欺君之罪打压自己。
就算侥幸留下一条性命,在那位太医的监视下,自己也会困在王府中,失去外面的一切消息。
那时的徐知询便知道,这次的宴会就是为自己准备的。因此,他便称开了药,身体好了些,可以来赴宴了。
他已经偷偷做好了准备。他已通知自己暗中培养的死士暗暗靠近皇宫周围,一旦出事,立刻发兵!
另一件事就是在自己的袖口处偷偷藏了一根银针!
就这样,心中忐忑的徐知询进宫了。如今坐在宴会中的他,只盼着宴会早早结束,自己能够安全回到府中。
宴会之中,徐知询坐在下方,脸上没有表情。而李昪身着龙袍,面带微笑地看着宴会中的众人。
这时,李昪的声音响了起来:“贤弟为何不吃?是这些菜肴不和你的胃口?朕去让御厨再备些其他的食物。”
徐知询听见此言,知道自己躲不过去了。于是开口回答道:“多谢皇上美意,只是臣弟身体略有不适,因此胃口不佳,不劳皇兄费心了。”
“知询啊,你我兄弟许久未见,今日能共聚一堂,实属难得。等这次宴会结束,你可能又要带兵去远赴边境,真是辛苦你了。”李昪身着龙袍,面带微笑地说。
“打仗实在非臣弟所愿,待到边境安定之后,臣弟便回来,多陪陪陛下。”徐知询言辞恳切地说道。
李昪闻言,说道:“好!朕的弟弟果真是心中纯良。来人啊,拿朕的酒给他斟满,朕要和弟弟痛饮一杯。
李昪此时举起金樽,言语间满是客套,但那双深邃的眼眸中却闪烁着不易察觉的寒光。看似亲切地关心徐知询,实则想借机发难。
徐知询心中警铃大作,面上却不动声色,微笑回应:“皇兄盛情,臣弟感激不尽。愿皇上圣体安康,我朝国泰民安。”
此时,宫女拿着精致的酒壶过来了,徐知询见到与皇帝同是一壶酒,心中稍安。可是,在宫女倒酒时,他见到那宫女将酒壶口一转!
徐知询明白了,这是阴阳壶!看来也不必拿袖口处的银针试了。
阴阳壶里的结构别有洞天,可以将两种不同的液体装在里面。使用者通过转动壶口,可以倒出不同的液体。
宫女缓缓为徐知询斟满酒杯。李昪故作不经意地拿起酒杯,轻声道:“来,这杯酒,我祝弟弟活千岁,长享荣华。”言罢,一饮而尽,眼神紧盯徐知询的反应。
徐知询拿起酒杯,看皇帝的反应,心中已然明了:这酒中必有蹊跷。
徐知询说道:“皇兄的美意,臣弟心领了。只是,臣弟有一事不明,愿皇上赐教。”
李昪眉头微皱,不料徐知询会有此一问,但仍是故作镇定:“哦?弟弟因何事困惑?”
“陛下祝臣弟活千岁,可人活百年已是难得,拥有千岁寿命之人,陛下可曾听过?”徐知询问道。
李昪闻言,脸色微变,但随即恢复常态,大笑道:“哈哈,朕不过是借千岁之寿,寓意对你的深厚期望罢了。来,干了此杯!”
徐知询微微一笑,又拿了一个杯子,倒出一半,说道:“陛下之前还说让臣弟多陪陪您,不妨你我二人共饮此杯,共享千年寿命。”
此时的大臣们察觉到气氛的凝重,纷纷闭口不言。这种事情,就算是心知肚明,也得要装聋作哑。
就在僵持之际,一名伶官跳至徐知询的案台前,拿起两杯酒对皇上说道:“陛下不如就赏给我吧。”说完,一饮而尽。
原来,这名伶官是李昪的一名心腹。见此情形,便舍命报君!
李昪心中暗惊,但为防止毒酒的事实败露,佯装大怒道:“你个奴才也配!来人,将她押下去!”
宴会结束后,李昪暗中派人送去解药,可那名伶官早已一命呜呼。最后这场宴会被皇帝匆忙叫停,徐知询也活了下来。
兄弟相残,不仅惋惜,更汲取深刻教训。权力固然令人向往,亲情同样值得珍惜。
即便在权力斗争的漩涡中,也要珍惜骨肉亲情,让爱与理解成为最坚实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