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05 08:44
志愿军急需青霉素,毛人凤秘密布置"901计划",青霉素掺入毒剂
引言:
1951年的上海滩,一场看似普通的走私案背后,隐藏着一个惊天的阴谋。当时,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伤员最急需的就是能够救命的青霉素。而在台湾,蒋介石的心腹大将、保密局局长毛人凤正在秘密策划一个代号为"901"的计划。一位名叫许骧璋的特务悄然潜入上海,他带来了一批价值连城的"青霉素"。这批药品究竟暗藏着什么样的秘密?为什么一个简单的走私案会牵扯出惊天阴谋?这背后又有着怎样错综复杂的特务网络?
一、毒计初露
1951年8月的一个傍晚,台北保密局总部灯火通明。毛人凤刚刚收到了一份来自美国中情局的密函,上面详细描述了一种新型神经毒剂的配方。这种毒剂无色无味,能够完美地溶解在青霉素溶液中,普通检测根本无法发现。
"这正是我们等待的机会!"毛人凤拿起电话,立即召集了保密局特务处的几位骨干。
当晚,在保密局一间密不透风的会议室里,毛人凤站在黑板前,用粉笔画出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我们要把这批掺了毒剂的青霉素送进上海,再通过特殊渠道让它流入志愿军医院。"
台面上摆着一份厚厚的档案袋,里面是上海特务组织的最新情报。情报显示,志愿军前线伤员大量增加,急需医疗物资,尤其是青霉素。而美军的封锁让新中国获取这种药品异常困难。
"这个行动代号就叫'901计划'。"毛人凤在黑板上写下这三个数字,"9代表九月,0代表零伤亡,1代表一箭双雕。"
接下来的问题是:谁来执行这个计划?
毛人凤翻开了特务档案,第一页就是许骧璋的照片。这位老牌特务曾在抗战期间打入日本特务机关内部,成功破获过多起案件。战后,由于是戴笠的旧部,一直被打入冷宫。
"就是他了。"毛人凤拿起电话,吩咐秘书立即联系许骧璋。
三天后,许骧璋出现在毛人凤办公室。毛人凤亲自为他泡了一杯龙井,递过去时说:"老许啊,有个任务要交给你。"
许骧璋接过茶杯,看着毛人凤在办公桌上摊开一张上海地图。毛人凤用红笔在地图上画了几个圈:"这些都是我们在上海的暗线,你可以用上。但记住,这次行动最关键的是要做成一起普通的走私案。"
"要找个替罪羊?"许骧璋问道。
毛人凤点点头:"对,而且要让公安部门主动去查获这批货。现在新中国正在搜集各种渠道的青霉素,查获的走私药品如果检测没问题,肯定会优先送去前线。"
1951年9月初,许骧璋带着一箱装有美元和黄金的手提箱,悄悄登上了一艘日本渔船。渔船在夜色掩护下,驶向了一江山岛。
与此同时,台北某个秘密工厂里,一批崭新的青霉素包装正在加工。工人们戴着防毒面具,小心翼翼地将一种无色液体注入每支青霉素中。这批"特制"青霉素足足有3000多支。
在许骧璋动身前,毛人凤最后叮嘱他:"记住,一定要找个合适的替罪羊,而且要让公安部门认定这就是一起普通走私案。整个计划的关键就在于,不能让任何人怀疑这批青霉素有问题。"
许骧璋带着这批致命的"货物",踏上了前往上海的秘密行程。而此时的上海滩,正在上演着一场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这些都将成为许骧璋计划中的重要棋子。
二、布局上海
1951年9月中旬的上海,正值桂花飘香的季节。许骧璋化名李明远,以香港商人的身份入住了南京路上的国际饭店。这家饭店是当时上海最好的下榻之地,不少外地商人都选择在这里谈生意。
这天下午,许骧璋坐在饭店大堂里,翻看着上海各大舞厅的宣传单。他的目标很明确:找到孔爱芳。这位28岁的交际花曾是他在抗战时期的重要线人,如今在上海滩上混得风生水起。
当天晚上,许骧璋出现在百乐门舞厅。这里灯红酒绿,莺歌燕舞。果然,他一眼就看到了孔爱芳,正和一个年轻男子跳着探戈。那个男子就是甘祖强,一个冒充华侨的职业骗子。
"爱芳,好久不见。"许骧璋假装偶遇,走上前打招呼。
孔爱芳显然没想到许骧璋会突然出现在上海。两人找了个安静的角落叙旧。许骧璋编造了一个故事:自己在香港做走私生意,这次来上海是要做一笔大买卖。
就在他们谈话时,甘祖强也凑了过来。这个爱慕虚荣的年轻人听说许骧璋是香港商人,立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三人很快约定第二天在孔爱芳家里详谈。
孔爱芳的家在法租界一栋老洋房里,是她从前夫那里得到的财产。第二天的谈话中,许骧璋故意提到自己手上有一批价值连城的青霉素。这句话立即勾起了甘祖强的注意。
与此同时,另一个关键人物仇学武也开始活动。这位老特务装扮成一个普通的生意人,经常出入于上海的各大茶馆。他按照许骧璋的安排,开始在地下圈子里放出风声:有一批从香港运来的青霉素即将到货。
就在这时,一个叫柳传丽的护士出现在了甘祖强的生活中。这位22岁的年轻女子在博爱私立医院工作,外表妖媚,实际上也是仇学武发展的一名特务。她被安排在舞厅"偶遇"甘祖强,开始了一段秘密交往。
许骧璋的计划开始逐步推进。他先是通过仇学武向甘祖强透露了那批青霉素的具体信息:3000多盒,价值连城。然后又设法让孔爱芳知道甘祖强和柳传丽的关系,埋下了情感纠纷的种子。
这天深夜,在南京路的一家咖啡馆里,许骧璋和仇学武秘密会面。两人商定了接下来的计划:让甘祖强为了筹措资金,铤而走险偷取孔爱芳的房契。而孔爱芳发现后,必定会向公安机关举报这起"走私案"。
上海的秋夜渐渐转凉,但暗流涌动的局势却越发热络。在各方势力的推动下,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即将上演。而此时,谁也没注意到,在博爱私立医院的后门,一个提着医药箱的身影正在悄悄离开——那是一位志愿军派来的秘密联络员。
三、新增元素
就在上海这场特务活动暗流涌动之际,一架从莫斯科起飞的专机悄然降落在北京机场。机上走下来三位身着便装的苏联专家,他们是莫斯科高级军医院的专家:瓦西里·彼得罗夫、伊万·科索夫和安娜·库兹涅佐娃。这三位专家此行的真实身份是苏联军方派来的药物检测专家。
1951年10月初,一份来自朝鲜战场的紧急报告引起了志愿军总部的高度重视。报告显示,在前线医院中,出现了多起青霉素药效异常的病例。为此,中国政府紧急向苏联求援,请求派遣专家协助调查。
与此同时,上海地下党组织也展开了秘密行动。一位化名老张的地下党员打入了博爱私立医院,成为了一名普通的仓库管理员。他发现医院近期频繁出现可疑人员,尤其是一些自称来自香港的"商人"。
在上海虹口区的一间不起眼的小诊所里,每周二晚上都会准时亮起一盏昏黄的灯。这里是上海地下党的一个秘密联络点。老张通过这个联络点,将自己的观察情况源源不断地传递给组织。
10月中旬,志愿军派出了一支由五名军医组成的特别调查组,以查访伤员康复情况为名,秘密抵达上海。这支调查组的组长姓李,曾在苏联留学,精通药物化学。他们的真实任务是调查可能存在的医药物资污染问题。
一天傍晚,在博爱私立医院的后门,李组长"偶遇"了正要下班的柳传丽。两人简单攀谈几句,李组长发现这位年轻护士对医院里的进货渠道知之甚详,这引起了他的警觉。
与此同时,苏联专家组也没有闲着。他们在北京设立了一个临时实验室,对近期流入国内的各批次青霉素进行抽样检测。科索夫专家在检测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某些批次的青霉素中含有微量的特殊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在正常的青霉素生产过程中不可能出现。
10月底的一天,老张在打扫医院仓库时,意外听到了柳传丽和一个陌生男子的对话。那个男子说着一口流利的上海话,正在询问一批即将到达的"特殊货物"。老张立即通过联络点向组织报告了这一情况。
就在这个时候,志愿军调查组也收到了前线的最新报告:又有三名使用了可疑青霉素的伤员出现了异常症状。这个消息让李组长坐不住了,他立即联系了在北京的苏联专家组。
三方力量的调查渐渐收拢,一张无形的大网正在形成。而此时在上海滩,许骧璋的"901计划"也进入了关键阶段。那批藏有剧毒的青霉素即将运抵上海,一场看不见的较量即将展开。
四、阴谋败露
1951年11月初,上海天气转寒。一场意外的医院投毒事件,打破了许骧璋精心设计的计划。这天清晨,博爱私立医院的护士长发现急诊室里一位病人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这位病人恰好喝了原本送给孔爱芳的那碗鸡汤。
上海公安局接到报案后,立即派出了以罗青山、袁猛一为首的专案组。两位警员赶到医院时,发现中毒病人的症状与普通药物中毒完全不同。更令人警觉的是,受害者躺的病床原本是孔爱芳的。
"这不是一起简单的投毒案。"罗青山在初步调查后说道。专案组很快查明孔爱芳的身份,发现她前几天刚刚写了一封举报信,内容关于一起青霉素走私案。
就在专案组调查期间,一个意外的发现让案情出现转机。博爱私立医院的仓库管理员老张递交了一份详细记录,上面写着医院近期所有可疑人员的出入时间和对话内容。这份记录立即引起了专案组的注意。
罗青山和袁猛一对照记录,发现一个重要线索:每逢阴历初五,都会有一个六旬老者来医院找柳传丽。通过监控录像回放,专案组发现这个"老者"的走路姿势很特别,像是年轻人刻意模仿的。
与此同时,志愿军调查组的李组长也找到了专案组。他带来了一个重要情报:苏联专家在北京检测出的可疑化合物,与医院投毒案中的毒物成分高度相似。
这个发现让专案组警觉起来。他们立即对柳传丽展开了全面监视。很快,一个庞大的特务网络浮出水面。通过电话监听,专案组掌握了甘祖强的藏身之处;通过跟踪盯梢,他们发现了仇学武与上级联络的暗号。
11月中旬的一天,人民公园里那棵约定的大树下,仇学武如约而至。他打开报纸,假装在长椅上看报。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走了过来——是许骧璋。这一切都被埋伏在暗处的公安人员看在眼里。
专案组本打算立即收网,但上级却传来命令:继续监视,等待更大的鱼儿上钩。原来,通过对许骧璋的背景调查,公安部门已经发现这起案件可能涉及到台湾特务机关的一个重大破坏计划。
就在这时,一份来自北京的急电传来:苏联专家组在最新一批查获的走私青霉素中,发现了一种美军最新研制的神经毒剂。这个发现让整个案件的性质发生了根本转变。
专案组立即扩大了调查范围。他们顺藤摸瓜,通过柳传丽的关系网,成功掌握了台湾特务机关在上海的几个秘密据点。而那批被掺入毒剂的青霉素,此时正在从日本经一江山岛秘密运往上海的途中。
五、计划破产
1951年12月初,上海的寒风愈发凛冽。专案组在人民公园布下了天罗地网,就等着这张大网收拢的最后时刻。这天凌晨,码头工人发现了一批来自日本的可疑货物,立即向公安部门报告。
货物的包装箱上印着"医疗用品"的字样,经过现场初步检测,里面装的正是青霉素。专案组立即将这批货物送往北京,交由苏联专家组进行全面检测。检测结果令人震惊:每支青霉素中都被掺入了一种新型神经毒剂,这种毒剂会在注射后48小时才开始发作。
专案组立即展开行动。第一个落网的是甘祖强,他正准备用伪造的证件将孔爱芳的房产变卖。紧接着,化装成老太太的仇学武在前往医院接头时被当场抓获。两天后,许骧璋也在虹口区一家茶馆里落网。
公安部门对这三人的审讯揭示出了惊人的内幕。原来,这批毒品是美军最新研制的一种神经毒剂,能够完美溶解在青霉素溶液中。毛人凤计划通过制造一起"普通走私案",让这批掺了毒的青霉素流入志愿军医院。
苏联专家组组长彼得罗夫在最终报告中指出:"这种毒剂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如果不是提前发现,后果将不堪设想。据估计,这批青霉素如果真的用于医疗,可能会导致数千名伤员丧生。"
12月中旬,上海公安局对外公布了"901计划"的详细情况。专案组出示了大量确凿证据,包括许骧璋的往来电报、毛人凤的亲笔指令、美方提供的毒剂配方等。这些证据充分证实了这是一起有预谋的大规模谋杀阴谋。
这次专案中,柳传丽最终选择了立功赎罪,她提供的情报帮助公安部门摧毁了台湾特务机关在上海的多个秘密据点。而那个默默无闻的仓库管理员老张,也恢复了他地下党员的真实身份,继续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通过这起案件,公安部门还顺藤摸瓜,在上海、天津等地捣毁了多个台湾特务窝点,抓获特务人员数十名。而在北京,中苏专家组开始着手建立一个专门的药品检测机构,以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1952年1月,志愿军总部收到了一份详细报告,报告中写道:"经过仔细排查,前线医院中没有发现任何来源可疑的青霉素,我军医疗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在上海博爱私立医院的档案室里,那个年代的病历档案至今还完整保存着。在其中一页泛黄的纸张上,清晰记录着那起改变了整个案件走向的医院投毒事件。而在人民公园的那棵老树下,至今还能看到当年特务接头时留下的暗号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