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05 16:31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黑求恩”,“活雷锋”,这些称号不绝于耳,回荡在偏远山区的上空。这片土地,交通闭塞,信息滞后,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
然而,就在这片看似与世隔绝的山区里,一位来自非洲的黑人医生,用他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爱心,将自己彻底融入了这片土地,成为当地百姓心中最亲切的“自己人”。
他就是迪亚拉,一个将中医视为生命的非洲黑人,一个将中国山区视为第二故乡的异乡人。
迪亚拉出生在马里共和国的一个医学世家。说“世家”或许有些夸张,但在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的非洲,迪亚拉一家祖孙三代对医学的钻研和传承,的确在当地享有盛誉。
他的爷爷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赤脚医生,凭借着积累的草药知识,救治了不少乡里乡亲;他的父亲则更进一步,成为了当地医院的院长。从小耳濡目染的迪亚拉,自然而然地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84年,对迪亚拉来说是充满希望和未知的一年。他获得了马里政府的资助,以优异的成绩被选派到中国留学,进入北京医科大学学习西医。
信息来源:2020-08-25 海外网 中国青年网 首个外籍中医博士后!这位非洲籍中医不简单
彼时的他,和其他留学生一样,对这个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国度充满了好奇和期待。然而,命运的齿轮却在这片土地上,为他开启了一段与中医的不解之缘。
或许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在初到北京医科大学不久,迪亚拉就因为长时间伏案学习,导致了脊椎疼痛。在同学的建议下,他半信半疑地走进了学校的医务室,第一次接触到了神奇的中国针灸。
校医用一根根细如牛毛的银针,扎在他的穴位上,神奇地缓解了他的疼痛。看着自己背后扎满银针的样子,迪亚拉内心充满了震撼和好奇,也为他打开了中医世界的大门。
从西医转向中医,对迪亚拉来说,不仅是专业知识的转变,更是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巨大冲击。
而彼时他的中文水平,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日常交流,更不用说去理解那些深奥的中医理论了。
然而,困难并没有吓倒迪亚拉,反而激发了他更加强烈的求知欲。他开始像一块海绵一样,疯狂地吸收着中医的养分。他随身携带字典,遇到不懂的字词就查,遇到不明白的理论就问,常常为了一个问题,追着老师和同学请教半天。
他泡在图书馆里,废寝忘食地研读中医古籍,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从《本草纲目》到《金匮要略》,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中医的精华。
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迪亚拉的“中医古文”只考了40分,这对于一直是学霸的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他并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他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每天除了上课,就是泡在图书馆里。
他一遍遍地抄写中医古籍,直到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深深地印刻在脑海里。功夫不负有心人,迪亚拉的努力最终得到了回报。他不仅顺利地完成了本科的学习,还先后获得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得中医博士学位的外国医生。
迪亚拉与妻子杨梅的相遇,颇具戏剧性。那是迪亚拉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期间,在医院实习的时候。那天,杨梅因为肩颈问题前来就诊,恰好被安排到迪亚拉这里。
迪亚拉用他精湛的针灸技术,很快缓解了杨梅的疼痛。杨梅对这位医术高超的黑人医生充满了好奇,也对他风趣幽默的谈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来二去,两人渐渐熟络起来。
迪亚拉被杨梅的善良和温柔所吸引,而杨梅也欣赏迪亚拉的真诚和善良。迪亚拉为了追求杨梅,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他不仅悉心照顾杨梅的生活起居,还努力学习四川话,希望能和杨梅的家人更好地沟通。
在得知杨梅的母亲患有严重的风湿病后,迪亚拉更是主动承担起了为她治疗的任务。他自掏腰包为杨梅母亲买药,并利用课余时间上门为她针灸按摩,最终治好了她的顽疾。
迪亚拉的真诚和爱心,最终打动了杨梅及其家人。1997年,迪亚拉和杨梅在成都举行了婚礼,正式结为夫妻。婚后的迪亚拉,更加坚定了留在中国,为中国人民服务,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获得博士学位后,迪亚拉面临着人生的重要抉择。当时,马里共和国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希望他能回国效力,并许以优厚的待遇。同时,中国一些大城市的医院也向他抛来了橄榄枝。然而,迪亚拉心中却有着自己的想法。
他始终记得自己当初学习中医的初心,那就是用自己所学,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而相比于条件优越的大城市,中国广阔的农村地区,医疗资源更加匮乏,更需要他这样的人才。
于是,迪亚拉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放弃了大城市优渥的生活,加入了“无国界医生组织”,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偏远山区进行医疗援助的道路。
山区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很多地方甚至连基本的医疗设施都没有。迪亚拉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走遍了山区的角角落落,为当地百姓送医送药。
他背着药箱,翻山越岭,有时候为了给一个病人看病,要走上整整一天的山路。但他从不抱怨,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
在山区行医期间,迪亚拉不仅为当地百姓带来了急需的医疗服务,还积极普及医疗卫生知识,传播科学的健康理念。他发现,很多山区百姓因为缺乏基本的医学常识,往往小病拖成大病,甚至危及生命。为此,他自费印制了大量的宣传资料,向当地百姓讲解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
有一次,迪亚拉在走访中发现,一个村庄里出现了一例艾滋病患者。消息传开后,整个村庄都陷入了恐慌。村民们对艾滋病缺乏了解,纷纷避之不及,甚至有人提出要将患者赶出村庄。
迪亚拉得知情况后,立刻赶到村里,耐心地向村民们讲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消除他们的恐慌心理。他还主动承担起了照顾患者的任务,为他送医送药,鼓励他积极面对生活。 迪亚拉的善举感动了村民们,也让他们对艾滋病有了正确的认识。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山区的医疗水平,迪亚拉决定在当地开办一所免费的乡村医生培训班。他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中医知识和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来自山区的学员们。他还自掏腰包,为学员们购买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一批批来自山区的年轻人,成长为合格的乡村医生,回到自己的家乡,为当地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1998年,中国南方遭遇特大洪灾。当时,迪亚拉正在抗洪一线,突然接到了母亲在马里病逝的噩耗。悲痛万分的他,强忍着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毅然决然地选择留在抗洪前线,继续为中国人民服务。他说:“我的母亲去世了,但她一定希望我能够留下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迪亚拉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中国人,他也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黑求恩”、“活雷锋”。 “黑求恩”是中国人对加拿大医生白求恩的敬称,白求恩大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参加抗日战争,最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活雷锋”则是指代像雷锋一样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人。 这两个称呼,是对迪亚拉医生高尚医德和无私奉献精神的最高褒奖。
三十多年来,迪亚拉始终扎根中国山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医者仁心”的崇高誓言。他把中国山区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把中国人民视为自己的亲人。他为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为中非友谊的传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如今,迪亚拉一家仍然生活在中国。照片中,迪亚拉和妻子杨梅,以及他们的孩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笑容,是中非人民友谊的见证,也是迪亚拉医生无悔选择的人生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