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8-25 16:45
《论语·先进篇》主要展现了孔子对他的弟子们的评价,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也是历代史家研究儒家的重要文献来源。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是乡民;先当官而后学习礼乐的人,是君子。如果要选用人才,那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这段里出现的野人与君子的对比:野人,多说的是乡野平民;君子,多说的是有爵禄地位身份的贵族子弟。在当时那个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社会,孔子的这句话可谓石破天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社会和贵族统治阶层的世卿世禄制,已经无法适应时代需要的时候。孔子也会与时俱进,面对这种社会变革他也在接受和调整。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他死后不久,历史进入战国。底层出身的吴起,墨子,孙膑,张仪等人相继登上历史舞台。历史也就进入了“士”、“大夫”主导的阶段了。顺便再交代一个事情,在周代,人们因为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分居于城内和城外,住在城里的是贵族,最不济也是个士,所以他们叫“国人”,周厉王时期的国人暴动里面的“国人”就是这个意思。居住在城外的叫“野人”。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概念逐渐淡化了。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孔子说:“曾跟随我在陈国、蔡国受困的学生,现如今都不在我身边了啊。”
这是孔子晚年返回鲁国后说的话。当年追随孔子困于陈蔡,历尽千险四处游学的弟子们,现在都各有各自的事业。子路、冉有、子贡这些人都不在身边,而颜回又早死。这也是夫子晚年回顾人生的一种感叹。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辞令的有:宰我、子贡。善于从政的有:冉有、季路。通晓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
这就是著名的“ 孔门四科十哲”说法的出处,其中德行排在第一。关于孔子排列门类的原因,历来对此有不同说法。但是德行门排在第一位,这就不用多说了,孔老夫子一直提倡的做人要有德,要君子。
言语排在第二,说明孔子对语言表达的重视程度。孔子是喜欢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人。但这指的一个人修学过程或为人处世的态度,也不能说明孔子不重视语言问题。如果说言语是说,那么政事就是做。所以政事排在言语的后面。
文学门放在最后,也不是说文献典籍知识不重要。典籍文献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工具,也学习的必经阶段。但如果你只会照本宣科,而不会灵活运用,不能深入理解并学以致用,这种人在孔子看来这就是小人儒。这种把人按照德行分类的方式,起源于《论语》,在《世说新语》中运用到了极致。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
间,就是非议、挑错的意思;昆,就是哥哥、兄长。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颜渊死了,颜路(颜回的父亲)请求孔子把车子卖掉,给颜渊备个外椁(guǒ)入葬。孔子说:“(虽然)颜渊和孔鲤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对个人来讲都是自己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我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去给他买椁入葬,因为我还忝居大夫之列,是不可以步行的。”
颜路是颜渊的父亲,同时他也是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几岁。
然后再说一下“椁”的问题,有一个词叫棺椁,古代所用棺材是两层,内为棺,外为椁。
颜渊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但真到了颜渊葬礼的时候,没钱置办外椁。但是孔子没有同意。尽管孔子十分悲痛,但他还是坚持了反对厚葬的原则。前面在《八佾篇》里说过说过,孔子主张葬礼上从心为主,平民百姓家里有什么条件就按什么条件来办。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颜渊死了,孔子的学生们想用丰厚的礼来安葬他。孔子说:“不可以这样做。”学生们仍然以丰厚的礼数安葬了他。孔子说:“颜回看待我如父亲,我却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这不是我要这么做,是几个学生们干的呀。”
和上段一样,这一段还是关于颜回葬礼的问题,孔子是反对厚葬、反对违背礼制的。但弟子们非常清楚颜回在夫子心中的地位,为了表达师生之情、同窗之谊,没有听老师的话,厚葬了颜回。其中的“回也视予犹父”,开启了中国教育史上师生关系的先河。后世所谓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起源就是这个地方。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
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很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像他那样的学生了。”
前面说《雍也篇》,鲁哀公问过孔子一样的问题,孔子回答也是颜回,并且特意强调他“不迁怒,不二过”。这是季康子又问,孔子在点了颜回的名字后,并没有多做进一步的说明,只是惋惜他英年早逝、不幸短命。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
颜渊死了,孔子说:“唉!老天爷真要了我的命啊!老天爷真要了我的命啊!”
至此已经连续说了四章颜回,而且都说他死了,所以我们在这里再介绍一下颜回。
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人,居陋巷(今山东省曲阜市旧城内的陋巷街,颜庙所在之地)尊称复圣颜子,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儒客大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鲁哀公十四年八月二十三日,去世。历代儒客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配享孔子、祀以太牢,追赠兖国公,封为复圣,陪祭于孔庙。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悲痛欲绝。跟随孔子的人说:“先生您太悲痛过度了!”孔子说:“我有太悲痛过度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痛过度,又为谁呢?”
首先最直观的看出颜渊早逝对孔子的打击很大,是一种撕心裂肺、痛入骨髓的痛。
“恸”指的哀伤过度,过于悲痛。而这种程度的悲哀是越礼的一种表现,所以才会有“从者曰”。
其次,这里的“夫人”,夫要读二声,不是指女性的“夫人”,而是代词,代指颜渊。
关于颜回就不说的,前面无数次的介绍过,因为没有意义。我们读《论语》只需要理解其字面,然后带入生活,就会有自己的体会。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季路(也就是子路)问怎样去事奉鬼神。孔子说:“人都没能事奉好,怎么能事奉鬼呢?”季路说:“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孔子这里所谓的“事人”,是事奉父母、上级、长辈、君主这些世俗社会生活的事情,并且认为他们的重要性应该置于鬼神之上。孔子在这里明确的回答了鬼神与人世间、生与死关系的问题。
在社会和民间普通存在着鬼神信仰,其根源是对死后的灵魂安置问题充满未知和恐惧。但是,孔子优先考虑的是现实主世界,用现实义引导学生应该把此生的价值第一位。这既是孔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周代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进步性的体现。
“闵子侍侧,訚(yín)訚如也;子路,行(hàng)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看起来恭敬和正直;子路是一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是温和的样子。孔子高兴了。但孔子又说:“像仲由这样,只怕不得好死吧!”
先解释一些字:訚(yín)訚:中正的样子;行(hàng)行:刚强的样子;侃侃:和乐的样子。
这一章孔子分别用訚訚如、行行如、侃侃如,来形容闵子骞、子路、冉有和子贡。通过他们的日常行为举止和言语方式判断其结局,并给出相应评价。最后评论子路评价,其实是孔子对子路性格刚强的担忧。不幸的是这个担忧最终变成了现实,这个我之前说过。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鲁国翻修长府的国库。闵子骞道:“照老样子下去,怎么样?何必改建呢?”孔子道:“这个人要么不讲话,一讲话就能击中要害。”
这里的“为”是一个动词,意思是修建;“仍”意思是按照;“旧贯”意思是老的惯例;“长府”:鲁国的国库名。
至于鲁国为什么修长府?我没查到资料,也不好推测。但是闵子骞在这里讲这段话的用意是不主张大兴土木,耗费财力。同时也体现了孔子的重民和节约思想,但是这个并不重要。从开始解读《论语》我就一直贯彻,不要动不动就戴高帽的思想。毕竟这不是语文课。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这句的翻译有两种:
照例解释一些词语。瑟:古代一种拨弦乐器。是一种高雅的乐器;升堂:登上正厅(这里的“堂”是指正厅,“室”是指内室)。成语“登堂入室”就出自于此。
乐在中国古代包括乐制、器乐、声乐、诗歌、歌舞等内容,其既可娱人、化人,亦可治国。中国古代有四大类“法”,即礼、乐、政、刑。它们都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都是治国工具。
《礼记》中对这四种“工具”的分工讲得极为清楚:“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政刑,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正是儒家重礼乐轻刑罚、“德主刑辅”、“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出于礼而入于刑”思想的集中反映。
单纯通过语境来看,我更倾向第一种翻译。因为我没有找到任何理由可以证明,这里说的是他的学问。所以我暂且认为:“升堂矣,未入于室”,孔子用这句话来比喻子路弹瑟的水平。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pì),由也喭(yàn)。”
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先说一下这四个人:
高柴(前521年-前393年),华夏族,齐国人。东周春秋时期齐文公十八世孙,字子羔,又称子皋、子高、季高、季臯、季子臯,少孔子三十岁。孔门弟子中从政当官最多次、最长久、最公正廉明、最得民心的父母官,也是孔门中最长寿、最大智若愚的贤孝之才,享年128岁。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读shēn,一读cān),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颛孙师(公元前504年—?),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战国时期陈国人,孔门十二哲之一,受儒教祭祀。
颛孙师为人勇武,清流不媚俗而被孔子评为“性情偏激”,但广交朋友。主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重视自己的德行修养。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陈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宛丘侯”。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进封“陈国公”,升十哲位。不久又称“陈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颛孙子”。陞十先哲位,淮阳县祀文庙东庑。
在《论语》里,“愚”意思是更偏耿直,略显呆板。
这句里面出现的四个学生,都是直接称名而不是字,我们基本可以推断这是孔子的原话,他一般对比自己辈分低的学生是直接称名的。
但是要说孔子的评价,并不完全是负面的。
高柴的愚是愚中有直,不会通变。
曾参的鲁不是粗鲁,而是迟钝、不够敏捷。
子张有些偏激,但也是恃才使气。
子路虽然有时显得粗野,但绝不是粗俗。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氏比周公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民财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说:“他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吧!”
这里的季氏指的是季康子,之前已经反复说过鲁国三桓的事情了,所以这里不再重复。
这句话说三桓季氏的财富远远超过了周公。但是冉求做了他们的家臣后,依然帮助季氏家族聚敛财富,这引起了孔子的强烈不满。
这件事情的原委记载在《左传》是鲁哀公十一年的事情。原文是这样的:
季孙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三发,卒曰:「子为国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也?」仲尼不对。而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而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访焉?」弗听。
季孙想要按田亩征税,派冉有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说:“丘不懂得这个。”问了三次,最后说:“您是国家的老人,等着您的意见办事,为什么您不说话呢?”孔子不作正式答复,私下对冉有说:“君子推行政事,要根据礼来衡量:施舍要力求丰厚,事情要做得适当,赋敛要尽量微薄。如果这样,那么照我看来也就够了。如果不根据礼来衡量,而贪婪没有满足,那么虽然按田亩征税,还会不够的。而且季孙如果要办事合于法度,那么周公的典章就在那里。如果要随便办事,又何必征求意见呢?”季孙不听。
简单的说就是季子打算按田亩征赋,让冉求征寻孔子的意见。孔子表面不说啥,但私下对冉求讲了一番大道理,明确表示反对。
最终的结果是冉求不顾老师的反对,帮季氏推行新的田亩赋税。孔子公开表示不再认冉求是自己的门生,并且鼓励其他学生打着旗鼓去声讨冉求。这也是孔门师生之间发生的一次最严重的冲突。
事情交代完了,具体的是非曲直就不多说了。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话题,以后是时间再说。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贡问孔子:“颛孙师和卜商,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颛孙师过头了,卜商不足。”子贡说:“那么是颛孙师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头和不足都一样。”
师是颛孙师,也就是前面学习遇到过的子张。商是卜商,也就是子夏。前面都说过,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首先,“过犹不及”这个成语就出自于此。
第二,孔子没有直接回答子贡的问题,而是讲了“中庸”的道理。
《中庸》里就专门讨论了这个“过犹不及”的思想。“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朱熹跟孔子的看法是一致的。
这里讲了两组对照,大道不明不行的原因都是没有行中庸,知者跟贤者都过了,而愚者和不肖者是不及。
那该怎么办呢?下面还有一句话,“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意思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不过头也非不及,行中道以教化天下人民,所以才被称为至圣。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孔子说:“颜回差不多了吧,可是他常常空乏困顿。端木赐放弃官职,去做买卖,猜测行情屡试不爽。”
这一章是孔子对颜回和端木赐的评价。
先说几个词:
分开说:
那么“颜回差不多”是什么意思?意思是说颜回的学问已经学得差不多了。后面的“屡空”我更倾向于第一种解释。理由有以下几个:首先把孔子生活化,他作为一个老师、长辈,关注学生的生活状况更符合常理。其次第二个解释貌似是后世的一种过度解读。第三孔子在这里将颜回和端木赐的“货值”作对比。
当然相比颜回的穷,子贡就很阔绰了。这个不用我多解释,司马迁的《史记》里专门有《货殖列传》,记录历史上几位著名的成功商人,就专门记了子贡。
在此关于“不受命”我倾向于第一种解释。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那不是一个歧视商人的时代,那个时候还没有各国变法,社会是相当自由宽松的。第二孔子因材施教,从侧面说明他没有职业歧视,地域歧视,年龄歧视。我更相信端木赐学问不错被某国国君叫去做官,但是被他拒绝。
顺便提一下:这里亿万的“亿”字,通臆测的“臆”,表示猜测、预估的意思。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子张问做善人的方法。孔子说:“善人不踩着前人的脚印走,但学问和修养也还没有完全到家。”
善人,指所谓标准低于圣人的君子、仁人之类的人。
最终孔子告诉我们:人还是要不断学习,才能成就君子人格。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孔子说:“对言谈笃实诚恳的人表示赞许,但他真是一名君子吗?还是仅仅表面庄重的一个人呢?”
需要解释一下“论笃是与”。首先这是一个倒装句,和唯利是图、时不我待是一样的。理解成成“与论是笃”就好了,是赞许言论诚恳的意思。其次解释一下几个字“论”是言论的意思,“笃”是笃实诚恳的意思,“与”字是赞许的意思。
孔子主张不但说话要诚实、诚恳,而且言行要一致。如果说话显得庄重、诚恳、切实,可是行动却跟不上、落实不了,那么尽管这种人说得再漂亮、再好听,表现得再庄重靠谱,其实仍然不是真君子,是不可信的。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问:“听到了之后就去实践它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之后就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您回答说‘有父兄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您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一向退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勇进;仲由总是好胜争强,所以我叫他谦退持重。”
这一章很有名大家都听说过。这是孔子教学的典范案例,也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经典示范。在读这段之前我们先要了解子路和冉有,这二位在此我就不说了,因为以前说过很多。
子路和冉求问了同一个问题,可孔子却给出了两个答案。至于两个为什么会问同一个问题。这我就不知道了,史料上也没有记载。
子路的为人刚直。所以他问听到一个道理就要马上行动是不是正确的做法,孔子给了他说:不可以,你还有家人亲人,决定一个重要行动之前要慢半拍,仔细思考、慎重选择。
冉求则恰恰相反,他为人比较迟疑、犹豫。所以孔子说:马上行动,不要迟疑。
这件事本身就说完了,至于其中体现的中庸思想,因材施教之类的道理我就不说的。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
孔子被拘禁在匡地,颜渊落在了后面才逃出来。孔子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呢。”颜渊说:“先生还在呢,我怎么敢轻易死去呢?”
这是在一场灾难过后,师生重逢逢的场面。其实这并不重要,要说的是孔子被困于匡地的故事本身。
孔子经过匡地,被匡人包围。因为孔子长得像鲁国乱臣阳虎,而阳虎之前曾经带着人在匡地施暴,结下了冤仇。还有一个细节,孔子的学生颜尅,当时就给阳虎驾车,参与了其事。而这次,他又给孔子驾车。这样,匡人就更加认定孔子是阳虎,要报仇。孔子在被匡人突然围困的紧张气氛中,却能平心静气,先检点自己有无过失。如无,继续以礼乐教化世人,弹琴唱歌。这一举动,与阳虎完全不同,匡人一下明白了,此人虽貌似阳虎,却是一位彬彬有礼的君子、圣人,感到惭愧和感动,解甲而归。孔子以德化人,扭转了危局。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季子然问:“仲由和冉求可以算是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你是问别人,原来是问由和求啊。所谓大臣是能够以道义来事奉君主,如果行不通,他就辞职不干了。现在由和求这两个人,只能算是有才能的办事之臣吧。”季子然说:“那么他们会一切都服从上级吗?”孔子说:“如果上司做杀父杀君的事,他们也不会服从的。”
季子然的问题请参考我以前说的三桓。季子然就是季氏的同族人。
孔子觉得他的两个学生子路和冉求是具体事务的人,但还算不上大臣。在孔子看来大臣是以道事君的人,比如君主犯了错误、有了过失,能够及时匡正。
季氏祭泰山之行,开征田亩赋税的举措,冉求不但不能阻止,而且也未洁身自好、爱惜羽毛、全身而退,反而帮助季氏具体执行这些政治主张。所以在孔子看来,这就是办事的人,算不上大臣。
这句话是孔子对君臣关系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前边我们说要以礼、以忠事君,这里则强调的是以道事君。
“子路使子羔为费(bì)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子路让子羔去做费地的长官。孔子说:“这简直是坑害人家的孩子。”子路说:“那个地方有老百姓,有社稷,难道一定要读过书才算是学习吗?”孔子说:“所以我讨厌那种花言巧语狡辩的人。”
这里的“贼”,不是偷窃,是坑害的意思。费(音“币”)地是春秋鲁邑,春秋时为鲁国大夫季友的私邑。在山东费县城西北10公里处的上冶镇南。
你可能奇怪,子路让子羔去做官是好事,为什么孔子说“贼夫人之子”呢?因为孔子认为,在一个人还没有经过足够的学习和训练之前就去从政,这是误人子弟的行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坐在孔子身边。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别拿我比你们年长当回事。你们平日里总是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将要怎样去做呢?”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子路急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而且夹在两个大国中间,外部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发生了饥荒。(这样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英勇善战,而且懂得道义。”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答道:“国土纵横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如果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富足。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推行了。”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是我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是朝会聘问仪式中,自己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执礼助手。”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曾点正在弹瑟,声音逐渐稀落,只听“铿”的一声,放下手中的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不同。”孔子说:“那又何妨?无非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皙说:“暮春三月,已换上了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位青年人,六七个少年人,去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志趣的。”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留在后面。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志向罢了。”曾皙说:“先生您为什么要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靠的是礼让,可是他却出言不逊,所以我笑他。”
曾皙又问:“那么冉求讲的是不是国家之事呢?”
孔子说:“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了呢?”
曾皙又问:“那公西赤讲的是国家之事吗?”
孔子说:“宗庙祭祀和朝会聘问,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假使像赤这样的人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
上面是这一段的原话和白话文翻译,这其中提到四个人子路和冉有前面提到多次,在这里就不说了。本文重点介绍一下曾皙和公西华。
曾点(生卒年不详),字皙,又称曾晳、曾晰、曾蒧,中国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人,“宗圣”曾参之父,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是孔子30多岁第一批授徒时收的弟子。与其子曾参同师孔子,曾自言其志,孔子颇叹赏。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曾晳被封为“宿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莱芜侯”;明世宗时尊称为“先贤曾子”。
公西华:公西赤(前509年或前519年—?),字子华,又称公西华,今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人,东周时期鲁国学者、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唐玄宗尊之为“邵伯”,宋真宗加封为“巨野侯”。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公西子”。公西赤有非常优秀的外交才能。孟武伯曾经向孔子问起公西赤,孔子回答说:“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从孔子的言谈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也表现孔子对于“仁”的完美要求。公西赤曾经为孔子出使齐国。
本文通过记述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次谈话,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孔子的政治思想,既有其保守的一面,如他的“礼乐治国”实际上是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如“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的思想,就具 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我们对于孔子的政治思想,既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盘继承,也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