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8-17 10:56
古时候人们的社会地位讲究“士农工商”,工匠的地位仅仅比不事生产的商人好一点,排在第三位,是相当被人看不起的。
但这也仅仅是对于最为广泛的普通工匠来说,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即使是工匠,只要干出名堂,照样能成为“皇室御用”级别。
相信大家都知道成为了中国的象征之一的天安门,它现在是新中国的象征,在明朝的时候同样也是皇权的象征之一,就这样一直在风雨中矗立了六百年。
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设计了这样一个典型建筑的人是谁,实际上天安门的设计者蒯祥当时竟然只有18岁,是个不折不扣的天才,凭借自己杰出的本事成为了明朝的皇室御用建筑师。
明朝在公元1368年建国的时候,朱元璋将都城定在了南京,毕竟他正式站稳脚跟的时候就是在南京,对这片地方更加熟悉,掌控力更强。
但是朱元璋其实并不满意定都南京,因为历代强盛的大一统王朝都定都在北方,于是朱元璋就想迁都到长安或者洛阳,以显示大明继承自秦汉唐的正统地位。
至于考察这两个城市到底哪个更合适的任务,朱元璋就交给了太子朱标去完成,最终朱标亲自考察之后给出的答案是洛阳,然而不幸也发生了,朱标回朝之后没多久就重病去世。
至此,因为太子的离世,朱元璋受到了沉重打击深陷自责,认为是迁都让上天不满降下惩罚,于是再也不想迁都的事了。
但是迁都的这个想法却就此在大明埋下了种子,1402年朱棣靖难成功,将建文帝朱允炆赶下了皇位自己登基之后,产生了迁都北京的想法。
为什么是北京呢?其他什么交通便利的原因其实都不重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朱棣当燕王的时候藩地就在北平,因此他的班底是扎根在北平的,对北平的环境也更加熟悉,更容易稳定巩固自己的统治。
于是在永乐元年,朱棣马上下令将北平改名为北京,开始为迁都做准备,尽管在朝中受到的阻力非常大,但是朱棣最终还是恩威并施让大臣们不敢再反对。
随后朱棣就下令开始营建北京的皇宫,因为之前元朝的时候就是定都在北京,因此皇宫的选址也不是很难找,在朱棣的命令下,工部大臣们带着紫禁城的规划和设计图以及工匠们开始了这项庞大的工程。
然而在设计紫禁城的时候,朱棣还遇见了一个难题,那就是位于紫禁城最南端的那个城楼承天门的设计和建造应该交给谁呢?
要知道承天门在整个紫禁城的规划设计中处于一个门面的位置,它是整个皇城的起点,承天门的设计和建造绝对不能出任何问题,不然损害是皇家的颜面。
所以这个任务根本没有工匠敢随意接手,毕竟当时再好的工匠也很少有人设计建造过皇宫,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要建造成多么庄严的样子才能符合皇上的要求,万一建出来皇上不满意,那绝对是九族死光光的大罪。
但是掌管皇室建筑营造的工部官员人脉却比较广,他们知道当年太祖建南京皇宫的时候找到过一个叫蒯 富的相当厉害的工匠,南京皇宫就基本是他设计的。
于是朱棣大喜,赶紧命人将蒯富找了过来,然而结果却让朱棣大失所望,原来蒯富当时已经年近古稀,哪还能有精力完成皇宫设计这么大的工程量?
但是蒯富知道了皇上的难处之后却丝毫没有发愁,他直接将从小就跟着自己学建筑设计以及工程建造的小儿子蒯祥举荐给了朱棣。
朱棣一开始还挺期待,然而知道了蒯祥只有18岁的时候再次失望了,因为工匠这个行业一般来说年龄越大经验越丰富、手艺越好。
蒯祥只有18岁,自己都还是个毛头小子,就算从小跟着父亲耳濡目染那也顶多能执掌大户人家宅院的设计建造,哪能将设计承安门这么大的任务交给他?
但是在工部官员以及蒯富的担保、还有蒯祥自信的态度下,朱棣最终还是选择了信任这个年轻的匠人,让他先将自己的设计图纸以及模型呈上来给他过目。
让朱棣想不到的是,虽然他对蒯祥并没有抱有很大期望,但是蒯祥给出的成果竟然真的惊艳了他,他的设计让朱棣非常满意,于是最终拍板让蒯祥加入了前往北京的工匠队伍中。
当时和蒯祥同样担任着皇宫主要设计师的还有两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分别是蔡信、杨青,他们都是在南京皇宫修建的时候就在皇室留名的老工程师,和蒯富的关系自然不差。
但是面对蒯祥这样一个年轻人,他们心中难免还是犯嘀咕,担心蒯祥到底能不能胜任,因此在蒯祥开始施工建造承安门的时候提供了不少帮助。
因为蒯祥毕竟年纪轻,即使他的图纸非常完善,但是还是受到了施工匠人们的质疑,毕竟大部分匠人都身处年富力强的中年时期,他们是不愿意听一个小年轻的指挥的。
所以蒯祥的工程进度一度因为匠人们的不配合产生了严重延误,幸好因为有蔡信、杨青两位有资历有号召力的老师傅帮他立威,最终还是顺利进行。
并且随着承安门的建设逐渐步入正轨,承安门呈现出了初步的规模的样貌,人们都对蒯祥的设计惊叹不已,从此再也没人质疑蒯祥到底能不能胜任。
于是工程就这样顺利实施下去,承天门顺利完工,甚至在承天门的工程结束之后,工部官员还将蒯祥调去设计监修了其他宫殿和建筑,可见这时候蒯祥的本事已经非常受认可了。
最终,经过了十几年的建设之后,北京的紫禁城终于在永乐十八年顺利完工,于是朱棣马上下令明年迁都,最终于永乐十九年率领文武百官完成了迁都的工作。
与此同时,蒯祥等一众负责了紫禁城建设的工匠也受到了重赏,尤其是蒯祥,因为年轻但是经验和技艺都极为杰出,在此之后成为了皇室御用的建筑师。
后来蒯祥不仅被正式授予官职,以一个匠人的出身成为了工部官员,更承担了自永乐一直到成化年间的众多建筑设计工程,为皇室修建了很多精致的建筑。
到了成化年间,年迈的蒯祥甚至一路升到了官居一品,80多岁的时候匠人本领仍旧非常精湛,主持建造仍旧能够不失毫厘,就连成化帝都尊称他为“蒯鲁班”,可见蒯祥过硬的本事。
承安门在整个明朝都是皇室的门面,一直到了清军入关占领了北京并定都于此的时候,紫禁城才成为了清朝皇室的所有物。
顺治八年的时候,顺治皇帝下令将在明末战争中有所损毁的承天门进行了重新修缮,并将它改名为“天安门”,于是我们现在熟悉的天安门才得到了如今的名字。
但是作为天安门的设计建造者,蒯祥的名字仍旧被人们记得,一直到几百年后的今天,苏州香山帮匠人也将蒯祥奉为这一派的鼻祖,可见后人对他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