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水晶价格赏析网

《秋水》之下:庄子哲学中的人天交融之境

发表时间: 2024-11-11 18:08

《秋水》之下:庄子哲学中的人天交融之境

通过《秋水》前几个典故,我们明确了本文的关键词——“本心”。

能体认本心,就是掌握“天机”;不能体认本心,就是拘于“人识”。明确了这一点,开篇河伯和北海若著名的七问七答,我们就知道在讲什么了。

那正是“人识”和“天机”的一次大碰撞,一场史诗级的“人天对话”。

一、望洋兴叹

这场史诗级的“人天对话”,发生在黄河之神河伯,以及北海之神北海若之间。

河伯率先出场,他看到黄河之水汹涌而壮观,以为天下之美都在自己这里,于是志得意满地顺流而下,来到北海,见海水一望无际,这才惭愧不已,对北海若说:“听过一些道理,就以为没人比得上自己,这说的就是我啊。”

成语“望洋兴叹”就出自这里。

接着,两人展开了七轮对话,河伯的每次发言都比较简短,但很接地气,他的那些问题,正代表了我们常人内心深处对于宇宙、生命的种种困惑。可以说河伯是以神扮人,替芸芸众生问道于天,而北海若则扮演传道者的角色。

(一)

河伯说:“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河伯向北海若老实承认自己的浅陋,如果不是到了北海,难免要被有道之士讥笑了。

后面可以再加句潜台词:“子将有以教我乎?”

这是河伯向北海若问道的开始。

而北海若一开口就是千古名言,他说: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井底之蛙不可以跟他谈论海,是受到居住地点的束缚;夏天的虫子不可以跟它谈论冰,是受到生存时间的束缚;浅陋的人不可以跟他谈论道,是受到世俗学问的束缚。

既然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浅陋,那么可以与你谈论大道了。

虽然在你河伯看来,我北海的水很多了,但我北海在天地之间,不过像小石小树在大山中一样,本就觉得自己少,又怎么会自以为多呢!

北海若还说,人虽然布满九州,有谷物的地方,通舟车的地方就有人,但是人也不过是万物之一。人和万物相比,不就像马的毫毛和整匹马一样吗?

这一轮对话说的是:极大之物,也不足以称为大。因为有“大”,就有“更大”,相对于“更大”,“大”就变成“小”了。

(二)

河伯顺着天地、毫毛的话头,又问:“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

我以天地为大,以毫毛为小,可以吗?

这是典型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不是大,就是小。

北海若回答“不可以”。

因为有道之人智慧通达,远近都能观照,对他们来说,小的不觉得小,大的不觉得大,因为知道物量是没有穷尽的。

你又怎么知道毫毛可以确定最小的限度,而天地又可以穷尽最大的领域呢?

“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北海若还说,当一个人明白了自己本不离大道,他就会生不感到喜悦,死不认为祸患,因为知道生死不是固定的。

这就是《大宗师》讲的“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

所以这轮对话的意思是说,对体认本心的真人而言,没有空间上的大和小,也没有时间上的生和死。从究竟义上说,时间、空间并不存在,都是后天意识心扭曲本心后分别出来的。

这,就是“无生”,也是庄子在《齐物论》阐述的最高知见——“未始有物”。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所以接下来,河伯的问题开始从有形转入无形,理解的难度也相应地加大了。

(三)

河伯的第三问是:“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

世上的论者都说“至精是无形的,至大是不可度量其外围的”,河伯问北海若,真有这回事吗?

北海若回答:所谓的精粗,都是在有形的层面讲的。到了无形的层面,就不可划分,也不可度量了。

可以用语言表达的,是事物中粗糙的部分,可以用意识体察的,是事物中精细的部分,至于语言和意识都到不了的所在,那就无所谓粗糙还是精细了。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北海若所说的“精粗”,大概可以理解成微观和宏观,不管微观还是宏观,都属于有形的层面。

长久以来,人类受困于物质和意识交互作用的有形世界,而忽略了本心这一“自家宝藏”,因为本心无形无相,清净本然,你只能用无意识去体认祂,而不能用意识测量祂,思考祂,描述祂。

也就是说,在无形的领域,有形世界的测量、思考、描述的方式,统统失效了,这就叫“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所以从这一轮对话开始,已经由前两轮的“小大之辩”,引申出了全文的关键词:本心

本心至大、至精,换句话说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祂是没有对立面的那种大,或者小,儒道两家均称为“无极”,佛家则称为“摩诃”,与有形世界对大小的定义不同。

有形世界的大小是相对的,用《逍遥游》的说法,叫“有待”,而以藐姑射神人为代表的得道者,达到的是“无所待”的境界。

所以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无所待,是证悟本心、虚己游世的境界,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而这里北海若则说:“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与《逍遥游》的说法遥相呼应。

(四)

北海若的这番话,深契实相,直指本心,河伯听完迷惑了,他又问“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小大?”

意思是,不管是从物的本质,还是从物的外表,我们该怎么区分贵贱?怎么区分小大呢?

这一问,又从无形的“未始有物”绕回有形的“物”来了,这就是人类二元对立的思维惯性,凡事总要分个贵贱、大小。

但我们毕竟还生活在有形世界,所以河伯的问题,也是我们想要知道的。

北海若首先回答“区分贵贱”的问题,这段话也很有名,原文是: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这里一连说了三个视角:

“以道观之”,就是从本心的视角看,物是没有贵贱之分的,这就是《齐物论》说的“未始有是非”,即没有分别的境界。

“以物观之”,就是从个人意识心的视角看,人类都是以己为贵,以人为贱。

简单说就是,只有“我”以及“我的”才是重要的,跟“我”、“我的”无关的,都不重要。

“以俗观之”,就是从社会的集体意识心的视角看,人们所认为的贵贱,并不在于一个人的内在本质,而在于本质之外所附加的那些东西,比如出身、权位、名利等等。

总之,以道观之是本心在作主,天机自发。以物观之、以俗观之则是意识心在作主,人识障道。

《齐物论》说“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一旦有了是非分别,人类的爱憎、取舍乃至争斗就开始了,这就叫“背道而驰”。

接着,北海若回答“区分大小”的问题,他说:

“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

意思是,当你明白天地和稊米没有分别,毫毛跟丘山也没有分别,那差不多是看清大小的本质了。

《逍遥游》里庄子写“小大之辩”,在《齐物论》也说过“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这些话,从逻辑上解释得天花乱坠也没用,只能用“本心”来解释才说得通。

泰山的大,秋毫的小,都是人心分别出来的。

如果以道观之,即排除分别心的干扰,用本心的视角看,泰山可以小如秋毫,秋毫也可以大如泰山,这就是本心至大、至精的表现,但只有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惯性,本心才能显现出来。

当然,这一轮对话的着眼点还是“贵贱”,所以北海若总结说“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人们过于在乎贵贱,却不知贵贱无常,要因时、因地而论。

(五)

听到这里,河伯又困惑了,他问“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

那么我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些什么?我该怎样进退、取舍?我到底该怎么办呢?

其实这也是常人的疑问,既然说物无贵贱,又说贵贱无常,那人生该以什么为奋斗目标呢?

北海若回答说:“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这里他再次强调“以道观之”,本就没有什么贵贱。人心所分别的贵贱,是可以“反衍”即相互转化的。今天你贵、我贱,没准明天就我贵、你贱了。

而且,就像所有二元对立的概念一样,贵与贱并没有固定的评判标准,往往标准一变,贵贱就易位了。

所以,不要执着于贵贱,那是虚幻不实的东西。

北海若继续说“无拘而志,与道大蹇”,意思说不要束缚你的心志,与天道相违背。也就是说,体认本心、回归本心,才是你人生真正的目标。

这一段的最后,北海若说:

“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万物生于世间,或快或慢,无时不在变化推移之中,根本就是无所得。可人类由于固有的局限性,看不清实相,才会胡乱折腾,既耗费自己的生命,也给世界造成了灾难。

所以老庄都主张无为,不要人为干涉万物的“自化”。

我们打个比方:海洋、森林早在人类之前很久就已形成,而且自成一套良好的生态系统,反倒是人类出现以后,以改造自然的名义肆意而为,极大地破坏了自然的和谐,导致天灾频发,人祸不断。

这就是《道德经》说的“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

人类因为“妄作”,吃的苦头还少吗?

这就是“背道而驰”的后果啊!

(六)

所以紧接着河伯又发出第六问:“然则何贵于道邪?”

那么道有什么可贵的呢?

河伯可能觉得,既然物都是“自化”,那么道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呢?

北海若说:

“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

意思是说,悟道的人,才能通达事物发展的道理,继而懂得如何应变,这样才不会执着于“物”,伤害自己的本性。

这,就是道的可贵。

北海若还引用一句古语说:“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

短短十个字,涵义非常深刻。

这里的“天”,即天道。天道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属于科学范畴,是研究“物”的学问,而天道不可外求,其实质就是我们的本心,所以说“天在内”。

至于人道的一切,即“物”的层面,无时不在生灭之中,都是本心投射于外的幻相,但我们只有透过幻相,才能体认本心,好比前面说过的镜中物和镜子的关系,此即所谓“心物一元”。

了解天道即本心,也了解人道即人心,遵天道而行的同时,明于人道的权变,这就是“德”。

正如《大宗师》开篇所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七)

好,那既然北海若说到“天在内,人在外”,于是河伯顺势问了最后一个问题:“何谓天?何谓人?”

北海若的回答很巧妙,他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如果您看过《马蹄》一文的导读,应该对此更有感触,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北海若为这番天人对话做了个总结,他说: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大意是说,不要用人识遮蔽天机,不要以妄为罔顾天命,不要图虚名丧失天性。谨守这三点而不失,这就叫做“反其真”。

真者,本心也。反其真,跟“濠梁观鱼”里庄子说的“循其本”,是一个意思:回归本心!

在接下来的“楚庙神龟”“鸱得腐鼠”这两个著名典故里,庄子现身说法,告诉我们:一个回归本心的人是什么样子的?

二、楚庙神龟 & 鸱得腐鼠

“楚庙神龟”的典故,说的是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王派人来聘庄子为相,庄子问使者:听说你们楚国有只神龟,死了三千年了,你们大王把它隆重地供奉在庙堂上,那这只龟是愿意死后骨头被供奉于庙堂呢,还是愿意活生生拖着尾巴在泥水里嬉戏呢?

使者说:当然是愿意活生生地拖着尾巴在泥水里嬉戏啦!

庄子说:那你们走吧,我也要拖着尾巴在泥水里嬉戏!

“鸱得腐鼠”,说的是庄子和惠子的一段往事。当时惠子在魏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子,庄子来是要取代您的相位。于是惠子在国中搜寻了三天,也没找到庄子。

庄子主动去见惠子,跟他说,有一种鸟叫鹓鶵,它从南海飞往北海的途中,非梧桐树不歇息,非竹子的果实不吃,非甘美的泉水不饮,是一种很高贵的鸟。

然而有只猫头鹰,刚得到一只腐烂的老鼠,正赶上鹓鶵从天上飞过,猫头鹰以为它要跟自己抢腐鼠呢,就仰起头来“吓”地一声。

庄子问惠子,如今你是在用你的魏国来“吓”我吗?

这两个故事可以合起来看,前面刚讲庄子拒绝了楚王的相位,后面惠子就误会庄子要来夺自己的相位,对其大加防范,不是很讽刺吗?

话说回来,荣华富贵,在人道当然有莫大的吸引力。

但在庄子这样的得道者看来,昧于本心而取得的富贵,就跟“腐鼠”一样,哪里值得追求呢?

这两段还可以跟《养生主》里的“泽雉”对照来看: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泽雉就是野鸡,它的生活再艰辛,也不愿成为蓄养在笼子里的家鸡。家鸡虽饮食无忧,神气十足,但笼中生活显然并不合乎天性。

拒绝外在诱惑,回归清净本心,这就是养生主,这就是反其真、循其本,实在是人生第一要紧的大事。

但不要误会,庄子并非一味强调避世不出,他所谓的“曳尾涂中”,不过是战国时代的形势使然。

入世还是出世,在庄子那里,不在于你身处何方,所为何事,而在于你是否体认本心,谨守而不失。

庄子关于入世的真知灼见,大都借孔子之口道出,最典型的如《人间世》。

而在《秋水》里,孔子也再度出场,场景则是著名典故——“弦歌不辍”。

三、弦歌不辍

有一次,孔子师徒正赶着路,突然被一群人重重包围,喊打喊杀。弟子们当然都很惊慌,只有孔子一个人弹琴、唱歌,悠然自得。

子路忍不住问他:“夫子为何这么欢娱呢?”(何夫子之娱也?

孔子就跟他说:“我不甘穷困很久了,却摆脱不了,这是天命。追求通达也很久了,却实现不了,这是时运。”

接着他说,“知道穷困是天命使然,通达是时运所致,能够临大难而不畏惧,这是圣人的勇敢。”

很多人意识不到,个人在世间的成败荣辱,其实深受天命、时运的操控和影响,所以凡事不必强求,知命、知时、不惧,这就是圣人入世的态度。

典故的最后,围困他们的人前来赔罪,说把孔子误认作他们的一个仇人了,于是孔子师徒从容离去。

果然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还是《人间世》里孔子劝慰叶公的那句话:

“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守住自己的本心,不被情绪所左右,有些事情知道无可奈何,那就安之若命,能做到这样,你就是至德之人。

当世间没有什么事情能够困住你,你就自在了。

你的心就像深沉的大海,世事再无常,也不过是海面的浪花。浪花再汹涌,也不会影响大海的平静了。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秋水》一文是以人天对话的方式,阐明“体认本心”这一主旨,跟庄子内篇对“本心”的层层解构,可以说一以贯之,它融汇了《逍遥游》(心量+证量)《齐物论》(分别心)《养生主》(执着心)《人间世》(清静心)等各篇文章的精华。

文章告诉我们,要突破人道的局限,不断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升华至天道,圆满我们自己的生命,同时造福众生。唯有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才不枉我们来人间一趟。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蝉大侠带您领略古典文化之美,谢谢大家,咱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