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25 09:33
为何总想要学点哲学逻辑
老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鱼”和“渔”都重要,打个比方的话,就是“小道理”和“大道理”。
对于一个“自学”的人来说,很重要。
“小道理”就是一个具体的结论观点。
对于具体的观点,一般来讲,就是“具体的某个事物对象,在一定 的条件下,会出现某个结果”,这样一个结论。
例如,用化学合成一个新事物,就是用一些原材料,在一定的条件下,按照某个流程,将原材料按照某个配比,按照某个方法进行配置,最后合成一个新事物。
如果这个结论是正确的,那么任何人只要按照这个方法,按照要求,通过实验就能验证重现这个结论。
也就是说,正确的结论是“可重复可检验”的,这也就是“科学”的道理所在。
例如,一些基本的医学常见方法,比如感冒和冻手的处理方法。
如果感冒了,只要多揉揉“肺经”的“尺泽穴”,就能很好地缓解感冒症状,当然,把手臂上沿着“肺经”都揉揉,那帮助更多些。
如果冻手了,只要多揉揉冻手一侧的“腋下”的“胳肢窝”位置,很快就会起到“消肿去痒”的效果。如果经常冻手的人,在气温降低时,平时多揉揉,也能起到一定的预防的效果,至少不会再出现冻手难受万分的情况。
这些简单方法都是可以方便检验的,多用用就会有心得。
“大道理”就是“通用”的道理。
“小道理”讲的是具体事物的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结论,具有“相对性”。
而“大道理”讲的是一般性的、普遍性的、共性的通用的道理。
“小道理”不能违背“大道理”的法则公理。
古今中外,这世上“小道理”是千千万万,观点繁多,有些观点的行业性专业性很强,普通人不方便弄明白,也不方便去检验。那就只能用“大道理”简单地分析一下,用“小道理”的“逻辑性”思考一下。
一个具体的观点摆出来,从“小道理”的逻辑性来看,就是看这个观点的“前置条件”和“最后结论”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如果“条件”和“结论”之间没啥“充分”关系,那这个结论自然就可疑了。或者从“大道理”的法则来看,如果违背基本的法则,这结论也是可疑的。当然,如果遇到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观点,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不好分析,那就先放下吧。
老话说“在其位谋其政”。处于一个具体的职位,就要把这个职位的“小道理”弄明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同时,也要了解下“大道理”把把关,尽量避免出现“原则性”的错误。
学点哲学逻辑的道理就在这里,并不需要学的多么高深,掌握些基本的“法则公理逻辑”就行,使自己分析思考问题有基本的思路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