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08 09:34
《黄帝四经》 是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初付于帛书《老子乙本》前,当时称《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后经专家鉴定,认为此书是失传已久的《黄帝四经》。《汉书·艺文志》曾经著录此书,但汉以后就失传了。它由四篇文章组成。这就为海内外黄帝子孙重新认识黄帝、黄帝思想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据。
《黄帝四经》与《归藏》《老子》《庄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典,它们不仅是哲学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关于文学、美学、艺术、审美的智慧结晶。
-1-
极阳以杀,极阴以生。
摘自《黄帝四经·经法·四度》
解释:在阳气极盛时,反有阴气孕育着,在阴气极盛时,却有阳气萌生着。
感悟:此句体现出矛盾互相转化的哲学思想,阴、阳,指事物的反面和正面。“阴极生阳,阳极生阴”是最根本的事物转化规律。事物达到一个顶峰之后,不可避免地会向相反的方向变化。盛极必衰,消极必长。
-2-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毋逆天道,则不失所守。
摘自《黄帝四经·十大经·姓争》
解释:顺应天地万物规律的就能兴昌,违逆它的就会败亡。不违背天道,就不会失去自己所固有持守的东西。
感悟:天的运动变化,有一定的规律,这就天道。万物的规则、万物的道理,一切事物皆有一定的规则。做人做事,遵循天道的规则,就能兴昌。
-3-
始于文而卒于武,天地之道也。
摘自《黄帝四经·经法·论约》
解释:始于生养抚育的文治而终于肃杀严酷的武功,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感悟:在人类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和活动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准则,约八千年前,伏羲正姓氏、制嫁娶,定人伦,中国人的行为准则一直都按照这个方式延续。
-4-
声华实寡,危国亡土。
摘自《黄帝四经·经法·亡论》
解释:虚张声势而实际力量很小,这样会危害国家、丢失国土。
感悟:一个国家的生存不是依赖于名声,更需要有坚实的经济、社会基础,只有扎实地发展、进步,才能避免“声华实寡,危国亡土”的命运。
-5-
有一言,无一行,
谓之诬。
摘自《黄帝四经·十大经·雌雄节》
解释:有承诺在先,但却没有实际行动,这就是欺骗。
感悟:人要言行一致,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6-
凡彼祸难也,
先者恒凶,后者恒吉。
摘自《黄帝四经·十大经·雌雄节》
解释:凡是先动者大抵都有祸凶,而后发者一般都有福吉。
感悟:在面对困难时,应冷静应对,不宜冒进。先动者往往遭遇凶险,后发者则常得吉祥,体现了深思熟虑的智慧。
-7-
夏起大土功,命曰绝理。
犯禁绝理,天诛必至。
摘自《黄帝四经·经法·亡论》
解释:农忙季节却大兴土木,这是违背天理农令的。做了不该作的事情,违反了天理必然会受到上天的惩罚。
感悟:人们应顺应自然,尊重规律。
-8-
审知四度,
可以定天下,可安一国。
摘自《黄帝四经·经法·四度》
解释:明白了上述四项治国准则,既可以治理好整个天下,也可以治理好一个诸侯国。
感悟:此句说明了治国的四项原则——君臣当立、贤不宵当立、动静参于天地、诛禁时当的重要性。
-9-
执道循理,
必从本始,顺为经纪,
禁伐当罪,必中天理。
摘自《黄帝四经·经法·四度》
解释:执守天道,遵循正理,必须从最基本的事情做起,顺应着天理人情去经营、安排事情,惩罚那些应该治罪的人,这一切都必须符合天道。
-10-
行非恒者,天禁之。
爽事,地禁之。
摘自《黄帝四经·十大经·三禁》
解释:行事没有一定的准则,为天道所禁止。违背农事徭役的规律,为地道所禁止。
感悟:中华古老的天道,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核心名词。在中国古代儒学中天道常与人道相关联,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中国古代哲学家大都认为天道与人道一致,以天道为本。天道具有某种道德属性,是人类道德的范本,天道是人类效法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