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7-29 11:30
「素说黄帝内经 I 素问 I 上古天真论 I 卷三」作者「素朴」
人的脐带就像充电器,当人出生剪断脐带那一刻,先天能量的传输就中断了,剩下的只有消耗,先天能量耗光了生命也就结束了,那我们有没有办法再给自己补充这个能量呢?
在上一章我们讲说,如果当一个人能够对外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对内能够做到「精神内守,真气从之」又怎么可能会得病呢?
素朴之所以说《黄帝内经》是上古养生真诀,因为他不但告诉人们身体出问题的原因,还蕴含着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供大家学习参考,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开始今天的章节。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也。」
我们首先来看「是以志闲而少欲」,之前我们讲过,这其中「志」字的本意,也就是人们现在常说的做事的「初心」。那么「闲志」也就是说,不要生出那么多的初心,立那么多的志向。比如有些人,羡慕别人这个,喜欢别人那个,一年到头能立365个志向,结果哪个都达不到,剩下的就只劳心伤身,以及欲求不满后的痛苦。因为欲望的本质就是「有所求」,所以说「闲志」的话,你不要有那么多盲目的追求,自然而然欲望也就少了,痛苦不也就少了吗?
再来看「心安而不惧」,这个「惧」也就是说恐惧害怕,它的源头就是因为你的心不够安稳。这种情况导致最多的,其实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社恐」。人为什么会产生「社交恐惧」呢?实际上就是因为心里不安稳,是对于尚未发生的事情想的太多了。心不安,直接导致的就是思虑过重,以至于害怕一切未知的人事物,进而由心理层面又影响到身体层面的健康。
人们常说对未知的恐惧,包括对于黑暗的恐惧。其实本质上来说,未知和黑暗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恐惧的。反而是因为你想探寻未知,好奇黑暗里有什么,因为无法探究所以才会产生恐惧。其根本原因就是你的心中不安定。如果你的心能安分守己,未知就未知了,黑暗就黑暗了,你不想去探究他,那他和你又有什么关系呢,那又有什么好恐惧的呢?你的心不恐惧了,是不是也就不耗损身体的能量了呀?
紧接着我们来再看「形劳而不倦」,什么意思呢?这里我们要首先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在《黄帝内经》当中,将人的身体分成了「形」和「神」两大部分,其中「形」所指的就是人的外在,也就是形体、身体、肉体,而「神」则是指人的内在,也就是前面我们讲过的「精气神」。后世就有诸如庄子在《逍遥游》当中提出的「形神兼备」等理论,说明一个人外在的形体和内在的精神都非常健全。
那么有同学可能会问了,外在形体对应的不应该是内在心神吗?肉体对应灵魂才是完整的人呀?这里我们就要加深一下对于「精气神」的认识。因为「精气神」不仅仅是人内在的虚空能量这么简单,更是驱动人内在灵魂的原动力。好比我们看一个人熬夜之后,他的「精气神」涣散,就会被形容像是丢了魂一样。还有一些人「精气神」严重损耗,会觉得思想停滞,脑子转不动了,头脑都不灵光了。包括一些人身体很差,就容易心神不宁,甚至是如同行尸走肉。所以我们要明白人的「身」和「心」是一个整体,「精气神」是「身」和「心」这个整体的原动力。
那么我们再说回「形劳而不倦」,这里说「形劳」,也就是说外在身体的「劳累」,这种其实很容易就能恢复,不管搬一天砖有多累,只要能躺下安稳的睡上一觉,一晚上就恢复了。 因为最耗费人能量的,其实并不是身体的疲惫,而是心的疲惫。如果只是身体劳累就很容易恢复,因为身体耗损的仅仅是人的「精」而已,我们前面章节说过,「精」是人体虚空能量「精气神」的基本单位,也是最低单位,它非常容易消耗,同时也非常容易补充。然而我们经常说「劳心伤神」,如果心累,那么伤的则是人体虚空能量「精气神」的最高单位「神」,直接就伤「神」了。所以人疯狂思考一小时所消耗的内在能量,可能比单纯身体劳动一天还要大。由此我们就能明白,脑力劳动对于「精气神」的消耗要远远高于体力劳动。
所以「形劳而不倦」,也就是说不经过思考,不耗损「神」的劳动就不容易让人疲倦,或者说很容易恢复。那你说我干的就是脑力劳动,或者说我不思考怎么能把事情做好呢?如果当思考不可避免的时候,你就要懂得专注,而不是思绪纷飞、焦头烂额。
例如人每次思考就会点亮周围的一盏灯,如果你左顾右盼思绪纷飞,那你就是乱点灯。然而你专注于你所做的事,那么你消耗同样的能量,却能为你照亮更远的路。
所以,假如工作需求是让你照亮前面5米的路,那么专注的人只需要线性的点亮5盏灯,而思绪万千的人却需要点亮数十盏灯才能照亮5米,这一盏盏被点亮的灯,就是你思绪万千「劳心伤神」所耗损的「神」,是导致你疲惫且很难恢复的人体虚空能量最高单位。
所以「形劳而不倦」,我们无论做任何事都难免要思考,但是你一旦身体力行去做的时候,就按照自己想好的来,别再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能少想一点就少想一点。这样想的时候先不做,做的时候不多想,就不会有身心的双重损耗了。
那么我们再结合起来看呢?「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实际上就是讲人的「欲望过盛」「好奇过强」和「心思过多」。那么想法多必然行为也就多,所以就会而导致人身心的双重损耗。但是我们也知道,「欲望」「好奇」「心思」又是人行为的原动力,所以不是要人彻底没有,而是要避免过盛、过强、过多。他所对应的就是上一章节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是让人由内向外的把身心守住,不再过分的去耗损我们的「精」和「神」。
当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时,也就来到了天师岐伯所说的「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人体虚空能量「精气神」这三者之间,「精」为底层的基本单位,而「神」为顶层最高单位,那么「气」呢?它在这里所代表的,虽然是人体虚空能量的中间单位,但是,它却也和「先天真气」幻化万物一样,是人体能量变化的关键。
这里大家要明白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那就是「气」对于人的养生而言究意味着什么。因为搞不懂气就看不懂《黄帝内经》,更不可能懂得养生的真谛。那么为了便于大家更深刻的理解,我们先提前讲一点《黄帝内经》后面的内容。
《黄帝内经·灵枢》中说「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我们先不去深究这句话,只说其中与「气」相关的概念,那就是人把食物吃进胃里,胃消化之后会将部分能量传给肺部,需要肺去处理后再传给五脏六腑。那什么能量需要肺处理呢?必然就是由肺所主导的「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后天之气」。
这个「后天之气」不仅为生命提供最强动能,还可以化作我们《黄帝内经》中所说的「营卫之气」,「营气」主内,负责经营和维护五脏六腑的平衡,而「卫气」主外,负责防卫和保护人体不受外来的侵扰。所以我们要明白,人体通过饮食所能够直接获取的虚空能量就是「后天之气」,再由「后天之气」去向下生「精」,向上化「神」,去根据身体哪里需要补哪里。这就是「精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
同时在我们华夏文明传统的观念中,人和自然万物一样,都是得「先天真气」所生,是这个「先天真气」凝聚成人的筋骨皮肉,进而形成了完整的人体。那么当人出生以后,婴儿和母亲的脐带斩断了,其实也就是斩断了源源不断获得「先天真气」的渠道。为什么呢?我们上一章是讲过,人通过「口鼻呼吸」进入的「先天真气」会被肺过滤掉,只有通过「皮肤呼吸」通过「胎息」才能直接获取「先天真气」。其实在人出生之前,婴儿真正的「胎息」,就是通过母亲的脐带,它一样能让「先天真气」不经过肺直接进入人体,这就是「先天真气」孕育人的原始通道。
所以孕育孩子就像用「先天真气」制造一部手机,并给手机充电一样。当电充满了,人也就自然的出生了,脐带断掉就像拔掉了充电头,所以人出生后「先天真气」的充能也就停止了,剩下的只有消耗。用「先天真气」去补人的「后天之气」,再用「后天之气」去向下补「精」和向上补「神」。那么「先天真气」耗完了,也就没法去补「后天之气」了,就像手机没电了,人也就没了。
所以我们要明白,从更高的层面来讲,「精气神」的这个「气」字,即代表「后天之气」,也暗合了「先天真气」。因为「后天之气」是唯一能和「先天真气」做交换互通的人体虚空能量,因为它们的表现形式都是「气」。我们要明白「气」是宇宙自然万物之间,之所以能够互通的根本能量。所以如果能够补充「先天真气」也就等于补充了「后天之气」,「后天之气」充足人的「精」和「神」也就充足。
这就像我们道家有「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的说法,但这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的变化过程。然而上古之人练习吐纳呼吸法,包括练习「素门吐纳法」的同学就会发现,感觉欲望减少了,不饿了,不困了,吃的变少,睡得变少,精神却更饱满了,包括「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的这些状态,几乎都是同时出现的。其根本原因,也正是因为通过吐纳直接摄取「先天真气」,去补充了人体的这个「后天之气」,是源源不断的「先天真气」直接向上和向下去补益身体,进而打破了原本需要循序渐进的转化过程。
所以天师岐伯在这里讲「气从以顺」,实际上就是说,人只要能做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去减少「过盛的欲望」「过强的好奇心」和「过多的心思」,就能让人体的「后天之气」变顺畅。为什么呀?因为人外在的「身」,它的动力源泉是「精」,而内在的「心」,它的动力源泉则是「神」。也就是说一切和你「形体」相关的,都是在消耗「精」,而一切和你「心思」相关的,都是在消耗「神」。
那么为了便于大家理解,这里我们可以为「精气神」做一个假定的能量转换标准,例如「100:10:1」,也就是100点「精」能转化成10点「气」,10点「气」能转化成1点「神」。虽然不准确,但也足矣说明以「气」补「精」消耗的气少,而以「气」补「神」则消耗很多。这也就是为什么《黄帝内经》极其主张「收摄心神」。
所以如果你总是搞的自己身心俱疲,就会同时耗损身体的「精」和「神」,那么你的「气」就要不停的去向上补「神」向下补「精」,这就必然会导致你的「气」上蹿下跳、手忙脚乱、筋疲力竭。所以我们看现代是不是很多人都气虚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气血不畅、气血不足,因为血的运行要靠气来带动,所以气虚则血虚。那么如果你干体力劳动,你就少动点脑子,你干脑力劳动,你就少动点身子。不要让你的身和心相互影响进而恶性循环,产生更多无意义的消耗。这样一来,是不是「气」也就不需要东奔西走、疲于奔命式的替你到处补了呀?
所以「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也就是说这时候「气」不再手忙脚乱了,顺畅自然了,它就能「各从其欲」,也就是从容不迫的,去满足身体内外,筋骨皮肉、以及五脏六腑的各种需求。那么需求被满足了,人自然就健康了,也就是「皆得所愿」了。「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也。」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太古先祖能够活一百多岁,仍然行动敏捷身体健康的真正原因。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以其德全不危也。」
讲到这里大家想必也发现,怎么中间少了几句话呢?实际上这段章句,他并不是《黄帝内经》当中原本的内容。
包括「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这段话其实和我们在「素说道德经·地篇·第一章」所讲过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非常类似,实则是后世对于《黄帝内经》的添油加醋,又为了显得不同,把原本《道德经》中用字恰当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改成了「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当然,意思都是说身体需要什么就吃什么,有什么就穿什么,以当地风俗为准,不和他人攀比,用后世《庄子》的话总结来说就是「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包括后面的章句在内,这些道理单独来看其实都没什么问题,但是放在《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当中,就产生了容易误导的定义和赘述,又因为它不属于《黄帝内经》原本的内容,素朴就不做过多详解了。
那么,通过这一章节的内容,我们要明白,「先天真气」和人体虚空能量「精气神」之间的转换重点就是「气」。在人体内流动的,负责上下补益的「气」,和能生万物的「先天真气」一样,都需要有条不紊的平顺运行,人才能健康。所以要减少「过盛的欲望」「过强的好奇心」和「过多的心思」,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身体消耗。当这些对于「精」「神」过多的双重耗损停下了,你的「气」自然就能够从容的,去逐一解决身体的各种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