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05 18:0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癌”这个字眼在现代几乎家喻户晓,成为人们谈之色变的疾病。
然而,追溯到古代,癌症的概念在传统医学中并未以此名称出现。
那么,在中医盛行的古代,这种病症又被称为什么呢?答案颇为耐人寻味,只有一个字,却十分耳熟!
本文将围绕“癌”在古代的称谓,以一个中医救治患者的故事,探讨这个词汇背后深厚的中医学思想,并追溯古代中医对于“岩”症的认识和诊治方法。
清朝末年,在一个偏远的小镇上,医术高超的老中医张大夫是附近十里八村的“神医”。
一日清晨,张大夫正在药柜前细细研磨药材,一个面色苍白的中年男子踉跄着走进了张大夫的医馆,后面跟着几名忧心忡忡的家人。
“大成啊,坐下休息会儿。”张大夫示意他坐在椅子上,随即靠近察看。
王大成喘了几口气,捂着胸口,痛苦地说:“先生,这疼……这疼实在受不住了,夜里痛得我无法躺下,像有石头压在胸口一般。”
张大夫点点头,示意家人稍等,便开始按压王大成的胸口。每按一处,王大成的脸色就难看几分,直到他按到某个硬块时,王大成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
“啊!先生,轻点,这儿疼得厉害!”王大成忍不住喊道。
张大夫停下手,若有所思地问道:“这块地方是不是一阵一阵地痛?有时还会觉得喘不过气来?”
王大成吃力地点了点头,家人们也纷纷附和:“先生,他这些日子夜里不住地咳嗽,越发痛得厉害,这可如何是好?”
张大夫缓缓收回手,微微皱起眉头,沉声说道:“大成,你这症状非同一般,这病称作‘岩’,坚硬如石,难以化解,不是寻常的痛症。”
王大成虚弱地靠在椅子上,呼吸急促,问道:“先生,您医术高明,总有办法吧?我这到底是什么病?为什么这么难治?”
张大夫沉默片刻,低声道:“有些病,不是仅靠药石就能消除。‘岩’,需要时间来对抗。”
王大成的妻子不甘心地问:“那,我们该怎么办?有救吗?”
张大夫抬眼看着他们,缓缓道:“先按我开的药服下,看看是否能有所缓解。至于‘岩’的根治,还需慢慢调理,若有一线生机,我定会竭尽所能。”
王大成的妻子听完,紧紧攥着药包,眼中露出一丝复杂的神情。“岩”为何如此难治,又相当于现代的什么病呢?其实!“岩”大家很熟悉,就是西医口中的“癌”!
在古代中医典籍中,“岩”被认为是人体气血阻滞、血脉不通的结果。
这种停滞引发体内生成坚硬、固定的肿块,这类症状在《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纲目》等中医经典著作中均有描述。
例如《黄帝内经》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认为病症往往出现在身体较为虚弱之处,气血运行不畅,使得邪气聚集,从而在体内形成“岩”样病变。
具体表现为身体某个部位的突起,难以移动,表面较硬且痛感明显。
“岩”之所以难以治愈,是因为在古代中医看来,它属于“顽症”,是气血长期阻滞、脏腑阴阳失衡的表现。
古代中医讲求五脏平衡,认为如果五脏不调、血气不通,便会形成积聚,而“岩”就代表了这种积聚达到一定程度后的病变。
由于肿块坚硬、固定不移,治疗上只能通过一些温和的、缓解气血的中药,达到逐渐软化和缩小的效果,而非一朝一夕可以根治。
除了“岩”字之外,古代中医还用“积聚”与“癥瘕”来描述一些肿块类病症。
这些概念中的“积”和“聚”分别代表不同的类型——“积”指的是脏腑内生成的实性硬块,而“聚”则指的是在腹部形成的相对柔软、移动性较强的病灶。
积聚两者常与“岩”相互参照,因它们通常涉及体内气滞血瘀的情况,形成异常的肿块。
在中医理论中,“癥”通常指坚硬的肿块,病位固定、不易挪动,而“瘕”则相对柔软,呈周期性变化,或时有时无。
这些概念与现代西医学中恶性、良性肿瘤的一些特征有着相似的对应关系。
在中医的描述里,癥瘕多由于情志内伤、饮食不节、体内湿气重等原因引发,这些因素使气血运行受阻,进而在体内形成滞留物或肿块。
这种情况往往需要通过活血化瘀、化痰散结等治疗方式加以缓解。
古代中医强调气血的重要性,认为气血不通是引发“岩”、癥瘕等病症的根本原因。
《素问》指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当气血运行不畅时,体内淤积物得不到排泄,就会在某些脏器或部位累积,形成坚硬的块状物。
这种“瘀血”积聚在体内,如不及早疏通调理,可能会逐渐硬化,并在局部形成肿块。
为解释这一病理过程,古人提出了“寒湿积聚”和“痰瘀互结”等理论。
他们认为,当身体长期处于寒湿环境中,或消化不良导致痰湿内生时,这些“痰湿”会堵塞气道,影响气血运行,进一步阻塞血脉,最终形成“岩”状病变。
类似的理论在当代中医中依然沿用,认为体内气滞、血瘀、痰 湿等都会导致癌症的发生。
对于古人来说,“岩”或“癥瘕”的治疗极具挑战性。
由于肿块往往坚硬、固定,不易消散,古代中医主要采用一些内服药物来调理气血,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
例如,《金匮要略》提出“寒热并用”的原则,用温热的药物来通气血,用寒凉的药物来散结,调和人体阴阳,使其能够抵御病症的进一步发展。
对于顽固的肿块,古代医书中记载了许多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功效的药物,例如丹参、赤芍、鳖甲等,这些药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减轻肿块的硬度,促进其消散。
此外,一些散结的药物如昆布、海藻,也被用于治疗体内的“岩”症,以缓解体内的痰湿积聚。
古代中医药强调“辨证施治”,因此对于不同部位的“岩”,所用药方会有所不同,因地制宜地配制出合适的方剂,以期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症状。
尽管古代中医对肿块病变已有相对系统的描述,但受到当时科学技术的限制,无法进一步区分肿块的良恶性。
现代医学中的癌症定义包括了细胞的异常增生、侵袭和转移特性,而这些在古代是无法察觉的,因此古代的“岩”字描述只能算是对癌症的一部分表征的初步概括,难以形成更全面的理解。
与此同时,由于古代中医治疗手段有限,无法像现代手术、化疗、放疗等方法那样对恶性肿瘤进行直接攻击,只能通过长期调理或姑息疗法来缓解症状。
因此,许多患有“岩”症的病人难以得到真正治愈,常常在病情加重后离世。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对癌症的理解逐渐加深,但古人提出的“岩”症描述,仍在癌症病理特征的初步理解中起到了启蒙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癌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癌细胞具备快速增殖、侵袭和转移的特性。
而古代“岩”症的描述更注重外在的形态和质感,即肿块坚硬、不易消散等,但未能深入探讨细胞层面的特性。
古人将肿块病变与人体整体健康状态挂钩,而现代医学则通过病理切片、细胞学等研究方法,对癌症的内在机制有了更为精准的认识。
与此同时,现代肿瘤医学的治疗方法不仅限于调理,还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直接干预手段。
中医治疗“岩”症的手段,如活血化瘀、化痰散结等方式,现如今常作为现代癌症治疗的辅助方法,帮助患者提升免疫力、改善生活质量。
在癌症的不同阶段,尤其是放化疗后的调养期,中医的调理功效逐渐受到重视。
两者的结合在当代被称为“中西医结合疗法”,已成为癌症治疗的有效方式之一。
通过对“岩”这一古老病名的探索,人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医对癌症的认知。
虽然古代的医者无法通过科学手段去研究病理细节,但他们已经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察觉到了某些特征,并尝试以调理气血、化瘀散结的方式对抗这一顽症。
对他们而言,“岩”不仅仅是一个病名,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生命中无法回避的顽疾,以及人类在面对病痛时的努力与坚持。
今天,我们比古人拥有更多的医疗手段,癌症不再是绝对的死刑。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它的了解已尽无疑,尤其是如何从根本上预防、控制和缓解病痛,依然需要结合中西医学的智慧。
在当代的癌症治疗中,中西医结合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中医的调理方法对缓解症状、提升生活质量有显著效果。
探究“岩”的古老智慧,让人对癌症这一疾病有了新的视角,也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带来启示。
医史与文史 | “瘤”“癌”二字之由来 探秘中医药
科普|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历史进展 北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