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水晶价格赏析网

广东,突破‘南红北柳’格局的关键所在

发表时间: 2024-08-05 17:12

广东,突破‘南红北柳’格局的关键所在

精选导读

今年7月26日是第九个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国际日。2023年4月,在广东考察期间强调,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

据统计,广东省红树林面积约占全国40%。近年来,广东红树林保护力度持续增大,并制定了保护修复专项规划,计划到2025年营造红树林5500公顷,修复2500公顷。这对进一步优化海岸带生态环境,海洋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广东沿海地区积极探索红树林生态价值转换,综合开发养殖、文旅等产业,已取得初步成果。今年,广东还打破“南红北柳”格局,引种柽柳作为海岸带保护与生态修复的又一“利器”,让“南红南柳”共护南粤美丽海岸线。

关键词:#红树林保护# #海洋防灾减灾# #广东#

本文字数:5200字

阅读时间:约21分钟

红树林,因拥有密集而发达的支柱根,形成稳定的“支架”,保护海岸免受风浪侵蚀,更成为鱼、虾、贝和鸟类的“天堂”,因而被称为“海岸卫士”。

广东是我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省份,也是红树林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全省现有红树林1.06万公顷,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39.3%。较大连片面积的红树林主要分布在湛江雷州半岛、珠海淇澳岛、江门镇海湾、深圳福田自然保护区和广州南沙湿地。

珠海淇澳红树林全景。珠海市自然资源局供图

近年来,广东省持续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加强粤、桂、琼跨省区域协作,并创新探索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取得显著成效。

“两核五区多点

开展保护修复

2020年,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点击标题阅读原文,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要科学营造和修复红树林,在自然保护地内养殖塘清退的基础上,优先实施红树林生态修复。到2025年,计划营造和修复红树林面积18800公顷,其中营造红树林9050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9750公顷。

根据《行动计划》,到2025年,广东营造和修复红树林面积全国最大,其中修复面积2500公顷,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营造面积5500公顷。

2023年4月,来到位于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部的麻章区湖光镇金牛岛红树林片区,察看红树林长势和周边生态环境,强调“这片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

为加强红树林保护,早在1994年,《广东省森林保护条例》率先在全国将红树林地纳入林地管理。1996年实施的《广东省海域使用管理规定》(点击标题阅读原文),将珊瑚礁、红树林等对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的物种生长海域列为重点保护海域。1998年的《广东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点击标题阅读原文)将红树林地纳入林地范围予以保护。2006年的《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专门对红树林保护作出规定。

近年来,为了给红树林生长区域划定保护功能区,保障红树林生长空间不受挤占,广东省还制定了《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广东省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和《广东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等一系列文件,严控建设项目占用红树林。此外,广东省明确,用海项目的海域使用论证及海岛使用论证必须专章分析对红树林的影响,对确需占用的,要按照占补平衡原则进行生态修复。

2023年,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局联合印发《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点击标题阅读原文)及相关文件。提出到2025年,除完成全省营造红树林5500公顷、修复红树林2500公顷任务外,还将建立4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红树林保有量将达到1.61万公顷。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广东将构建“两核五区多点”的红树林保护修复新格局,其中,“两核”指“国际红树林中心”红树林文化推广核和“雷州半岛”红树林保护修复综合示范核;“五区”指珠江口湾区红树林保护修复现代化示范区、大广海湾区红树林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大海陵湾区红树林优化提升区、环大亚湾区红树林防护提升区、大汕头湾区红树林生态维育区;“多点”指红树林保护修复成效示范重要节点。

“红树之城

谋划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广东省湛江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这里有着让人向往的南国自然风光,海边除了摇曳多姿的椰林,漫长的海岸线上还屹立着郁郁葱葱、层层叠叠的红树林。目前,该市拥有红树林面积6521.85公顷,占全省红树林面积59.3%,占全国红树林面积22.3%,是全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也是拥有红树林、海草床、滨海盐沼三大蓝碳生态系统的经济强市。

广东湛江红树林营造施工现场。湛江市自然资源局供图

近年来,湛江市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

“开展红树林营造及修复意味着养殖水域面积将缩小,围塘养殖又会破坏红树林。如何破解这两难局面成为了关键一环。”湛江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湛江市是广东省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近海滩涂养殖成为不少群众的重要收入来源。

2022年4月,湛江湾实验室成立红树林保护研究中心,在金牛岛开展“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模式试验,该模式指的是养殖塘里挖土堆岛种植红树林,塘内容纳水的体积没有减少,养殖鱼虾等水产的数量也就不受影响。而且,红树林可以防风消浪、净化水质,降低养殖塘里水产品的病害发生率,养出来的水产品质量更好。

“以往在滩涂搞水产养殖破坏了红树林,如果直接清退养殖池塘,将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新模式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兼顾了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湛江湾实验室红树林保护研究中心廖宝文表示。

如今,走进金牛岛红树林,岛堰之间,高高低低的红树林成簇生长,树上白鹭翔集,树下鱼虾集聚。“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模式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走出一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路子。

在“蓝碳”交易方面,红树林作为重要蓝碳生态系统,具有极强的碳汇能力,碳汇可达普通森林的6倍,净化海水、净化空气和固碳储碳、减轻污染功能强大。

2019年,湛江市将380公顷红树林产生的碳汇按照核证碳标准和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标准进行开发。2021年6月,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和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签署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碳减排量转让协议。经第三方核算,明确了首笔5880吨的碳汇量,通过此次交易湛江市获得了780余万元的“蓝碳”收益。

此次交易发挥了市场机制作用,有效盘活了自然资源资产,实现了红树林生态产品的价值,为后续管护红树林提供新的资金来源,推动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这一交易也开启了我国“蓝碳”项目交易先河,为红树林等蓝碳生态系统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提供了示范,对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助推实现碳中和具有积极意义。

为助力“红树林之城”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探索解决海洋碳汇资源底数不清、缺乏标准方法等问题对蓝碳交易的制约,2021年12月,湛江市率先实施海洋碳汇核算试点项目,积极构建广东省海洋碳汇核算体系。2023年4月,《广东省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发布,这在全国尚属首例,解决了红树林碳增汇的量化和变现两大难题,推动了红树林碳增汇市场化、价值化,标志着海洋碳汇正式加入广东省碳普惠体系并参与碳排放交易。

湛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将继续以“红树林之城”建设为抓手,坚持保护优先,完善红树林保护修复管理制度,落实红树林保护管理责任,重点加强原生及珍稀濒危红树林保护修复力度,切实筑牢红树林生态根基。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科学营造红树林、修复现有红树林,增强红树林生态系统生态韧性,扩大红树林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同时,以万亩级红树林、种养耦合和蓝碳交易等综合示范为支点,引领红树林可持续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带动生态和产业融合发展,持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广东不少地市还将红树林保护与滨海生态旅游结合,加强生态产品开发,进一步开发与保障公众亲水、亲海空间。引导红树林退塘还林项目所在城镇、农(渔)村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治理、生态养殖、生态旅游等项目,形成一村一韵、一村一品的滨海渔村风景和名优特色海产品,解决沿海地区民生问题,为全省构建蓝色滨海旅游产业带和绿色生态旅游产业带作出了贡献,收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广东镇海湾红树林风光。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供图

深圳市深圳湾、茂名市水东湾,均依托红树林资源建设滨海休闲带、湿地公园,改善滨海城市景观,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环境,提高滨海地区人民生活品质。广州南沙、惠州大亚湾则大力推动滨海湿地建设,发展生态旅游,让人民群众享受绿色发展成果。湛江、惠州考洲洋创新开展红树林生态养殖、生态旅游,引导渔民转产转业,促进当地农渔民创收,改善了民生,生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深圳湾公园红树林风景线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供图

“南红南柳”

共护南粤美丽海岸线

柽柳,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内蒙古及华北地区,是沙漠、盐碱地和沿海滩涂区不可代替的重要生态树种。2019年8月,海洋生态专家余兴光、刘怀等在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南水镇西滩和打鱼嘴一带沿海滩涂考察时,发现自然分布的柽柳本土原生植物群落,且长势良好,并发现部分10年~15年生自然存活下来的植株。这是首次在华南沿海地区发现规模性野生柽柳资源。

经过新品种选育研究,目前珠海市已选育速生、抗逆、不同花色的金滩柽柳优良新品系5个。今年4月,国家林草局正式向全国公布并颁发金滩柽柳新品种证书。

如今,位于珠海的南方柽柳园已成功培育15万株金滩柽柳苗,并在广东部分沿海地市成功移植栽种且长势良好。据研究,金滩柽柳性状稳定,适应南方海洋气候特点,具有抗盐碱、抗旱、抗风、抗海雾海潮、抗病虫害等特点。

珠海金滩柽柳的大规模种植,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南红北柳”格局。南方既有红树林又有柽柳的“南红南柳”局面逐步形成,广东海岸带生态修复又新添一枚“利器”。

今年6月19日,金滩柽柳蓝碳研究基地在珠海市金湾区金滩柽柳生态公园揭牌。该基地由金湾区南水镇政府、自然资源部南海生态中心、珠海市鑫洋生态科技公司共建,致力打造全国首个金滩柽柳蓝碳研究应用示范平台。自然资源部南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基地是产学研用的重要研究平台,对探索柽柳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与路径、发展蓝碳科技、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将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自然资源部南海生态中心副主任贾后磊团队已在南水和入海口生态修复项目柽柳林内,建立一处海洋蓝碳定位观测站,开展相关研究。

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会长屈强表示,柽柳在北方海岸带修复中很常见,在南方海岸带保护修复中推广金滩柽柳有重要意义。海洋专家余兴光表示,希望通过发挥柽柳生态产品、景观产品和经济产品价值,以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为契机,力争到2025年在南水镇建成全国第一个柽柳蓝碳碳中和小镇,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海岸带蓝碳发展的示范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

粤桂琼共建

跨区域保护合作机制

生态是一个循环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必须加强区域协作才能取得更大成效。今年4月,粤桂琼三省(区)在红树林保护方面建立了新的协作机制,共同签署《加强粤桂琼红树林保护合作框架协议》。按照《行动计划》,到2025年,三省(区)红树林营造任务共8500公顷,修复任务共9200公顷,均约占全国总任务的94%。

“可以说,粤桂琼红树林资源管理成效,直接关系全国红树林保护大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广州专员办相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中期评估显示,我国红树林营造修复工作已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阶段性目标,特别是粤桂琼三省(区),扎实推进红树林营造修复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长的国家之一,贡献了重要力量。

今年4月,为贯彻落实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形成红树林保护协作机制,粤桂琼三省(区)共同签署《加强粤桂琼红树林保护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加大沟通协调力度,形成联动合力,加强三省(区)红树林保护合作交流。

根据该协议,三省(区)将建立全方位协作配合渠道和平台,提升工作效能,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各项工作,进一步促进三省(区)红树林知识共享与科研合作、加强红树林保护修复及合理利用技术交流、发展红树林自然教育体系和公共服务、提高红树林保护修复及合理利用能力建设。

各协作方还将对所在省(区)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和指导监督,落实《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林长制考核等工作任务,组织指导各地因地制宜推进红树林营造修复工作,组织技术单位对各地报送的红树林造林合格面积进行省级核查认定和后续成效评估。强化组织协调,加强各部门、各层级横向、纵向协调联动,努力在协作配合中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促,在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中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运转高效的工作新格局。

根据工作进度需求和工作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普遍问题,广东省林业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海南省林业局将及时会商沟通,研究提出工作意见,共同开展联合行动,积极协调各方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工作合力,共同促进三省(区)红树林保护工作及“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建立红树林管理和技术人才培养机制也是该协议的一大亮点。各协作方将优化红树林管理人才成长空间,加快红树林技术人才培养,促进人才双向交流。汇集三省(区)研究合力,在红树林品种选育、实验、栽培抚育、病虫害防治、珍稀物种保护等方面设立课题,开展“揭榜挂帅”,突破红树林营造修复关键技术制约。依托“国际红树林中心”平台,加强三省林业主管部门及红树林保护区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和前沿成果,分享本省在红树林保护修复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手段等。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广州专员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强化红树林可持续利用研究,破解红树林和养殖业之间的矛盾,更好发挥红树林对养殖业的正面作用,为沿海居民打造低门槛、可复制红树林保护利用模式,推动沿海乡村振兴。要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红树林保护修复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社区共建共管机制。要充分发挥红树林的生态旅游价值,积极探索红树林碳汇交易,切实让红树林成为“金树林”。

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冯建奎

文字编辑:陈琛

新媒体编辑:曲冰洁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电话:010-68047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