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8-22 12:20
1917年11月7日,寒风凛冽的彼得格勒街头人声鼎沸。一个身材瘦削、留着山羊胡的男子正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说,周围群众欢呼雀跃。这个人就是托洛茨基,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谁能想到,这位呼风唤雨的革命英雄,最终会被驱逐出境,在异国他乡悲惨落幕?更令人唏嘘的是,正是他一手提拔的斯大林,成了他最后的死对头。这两个曾并肩战斗的革命伙伴,为何会反目成仇?他们的理念之争,又蕴含着怎样的历史玄机?
要理解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的恩怨,我们得先回到20世纪初的俄国。那时的俄国还是一个封建专制的沙皇帝国,工人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905年,俄国爆发了第一次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却唤醒了人民的觉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托洛茨基和斯大林这两个性格迥异的年轻人走上了革命道路。
托洛茨基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农民家庭,受过良好教育,思想犀利激进。斯大林则生长在贫苦的格鲁吉亚农民家庭,从小吃尽苦头,性格阴郁倔强。这两个人就像是两株不同的树苗,虽然都扎根于革命的土壤,却因为成长环境的差异,长成了截然不同的模样。
1917年,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紧接着,十月革命又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这场惊天动地的革命中,托洛茨基可谓是大放异彩。他组织领导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被誉为"红军之父"。就连斯大林也不得不承认,十月革命的胜利首先要归功于托洛茨基。
革命胜利后,两人的分歧开始显现。托洛茨基坚持"不断革命论",主张在国内继续深化革命,在国际上积极推动世界革命。他认为,只有全世界无产阶级都解放了,苏俄的社会主义才能最终胜利。这就好比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急着想要跑遍全世界。
斯大林则主张"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认为应该先巩固国内政权,发展经济,等国力强大了再谈世界革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闷声发大财"。这两种观点,一个激进,一个保守,看似只是策略之争,实则暗藏着权力的较量。
随着列宁健康状况的恶化,党内的权力斗争愈演愈烈。托洛茨基虽然才华横溢,但性格孤傲,不屑于搞小圈子政治。斯大林则善于钻营,逐步掌控了党内的人事大权。
1921年,苏俄与波兰的战争以失败告终,这给了斯大林重要的筹码。他指责托洛茨基的世界革命理论是冒险主义,会给苏俄带来灾难。与此斯大林提出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更符合当时苏俄的实际情况,得到了多数党员的支持。
托洛茨基并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立场。他继续高调宣传"不断革命论",甚至在1923年发动了"新课程"运动,批评党内官僚主义。这无疑触怒了已经掌握大权的斯大林。两人的矛盾,从理论之争逐渐演变成了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
1924年,列宁去世,斯大林借机大肆打压托洛茨基派。他利用自己掌控的宣传机器,把托洛茨基塑造成了一个狂妄自大、背叛革命的反派形象。曾经的革命英雄,一夜之间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1927年,斯大林终于撕破了最后一层伪装。在党的十五大上,托洛茨基及其支持者被开除出党。第二年,托洛茨基被驱逐出境,开始了长达12年的流亡生涯。
流亡并没有让托洛茨基屈服。他在国外继续进行革命宣传,抨击斯大林的独裁统治。1938年,他还发起成立了"第四国际",誓言要继续推动世界革命。
斯大林对此恨之入骨。他派出特工四处追杀托洛茨基,终于在1940年8月20日得手。当时,托洛茨基正在墨西哥的书房里工作,一个自称托洛茨基支持者的年轻人突然用冰镐狠狠击中了他的后脑。第二天,这位曾经的革命英雄含恨而终,享年60岁。
托洛茨基的死,标志着斯大林彻底清除了党内最后一个有威胁的对手。但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斯大林为了消灭托洛茨基,不惜大肆镇压、制造冤案,这恰恰印证了托洛茨基对他独裁统治的批评。
回顾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的恩怨,我们不禁要问:如果当初掌权的是托洛茨基,苏联的命运会不会不同?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固然理想主义,但斯大林的极权统治最终不也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吗?
这场权力之争的背后,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革命道路之争。托洛茨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教旨,主张彻底的世界革命。斯大林则更注重现实利益,把社会主义异化成了一党专政的极权统治。
托洛茨基就像是一个不肯妥协的理想主义者,他的革命理想或许太过遥远,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权力的警惕。斯大林则是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他抓住了俄国民众对强权的依赖心理,建立起了个人崇拜的体制。
两人的争斗,折射出了革命后如何建设新社会这一普遍性难题。是坚持理想主义,还是向现实妥协?是继续革命,还是稳定发展?这些问题,直到今天仍然困扰着很多国家。
最终的结果是,斯大林赢得了这场权力之争,但他的胜利却给苏联留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大清洗、个人崇拜、官僚特权等问题,成为了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托洛茨基虽然在现实政治中失败了,但他的思想却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左翼知识分子和革命者,都从托洛茨基主义中汲取养分,继续追求他们心中的理想社会。
这场争斗的结果,不仅改变了苏联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世界格局。它让我们看到,革命胜利后如何避免走向极权,如何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找到平衡,是每一个新生政权都必须面对的难题。
斯大林在1953年去世,临终前据说曾喃喃自语:"我死后,人们会把我的尸体扔进垃圾堆。"而托洛茨基则在遇刺前留下遗言:"生活是美好的,让未来的世代清除一切邪恶、压迫和暴力,尽情享受生活吧!"
两个曾并肩战斗的革命者,最终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如果他们泉下有知,会如何评价自己的一生?又会如何看待今天这个已经天翻地覆的世界?这或许是一个永远也无法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