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19 20:22
近日读书,梁其姿《面对疾病——传统中国社会的医疗观念和组织》,作为港台医疗史领域的知名学者,学识甚广,文风流畅,而看到文中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正是心中疑惑,摘抄如下。
------------------------------------
以"中西医汇通"方式把传统中医"现代化"的做法如今已成定局。今天所谓"传统"中医的训练,无论在台湾或大陆地区,都包括了西方生物医学的基础课程。换言之,如今的所谓"传统"中医对身体构造、病因解释、药物分析、治疗原则等的了解,基本上已异于19世纪以前的传统,而更接近西方生物医学。
这样的一个现代中医知识体系到底在哪个意义上仍保留传统的精粹?
它在"现代化"或"西化"的过程中所牺牲的部分今天是否仍为大部分医者所了解?
换言之,如何评估这个"现代化"的代价?如何了解"现代化"后所谓中医体系的本质?
对这些疑问,至今似乎仍没有中肯而深入的讨论。"中西医汇通"这个口号喊了快半个世纪以后,著名医家裘沛然(1916-2010)曾在1958年这样说:"中医有中医的理论体系,西医有西医的科学根据,中西医学术观点,现在还有一定的距离……而目前的所谓'合流',恰恰存在一种勉强撮合、貌合神离、急功近利与哗众取宠的情况。"
而半世纪后的今天,这个批评是否仍有效?原来所谓"哲学"的中医是否仍保存其大部分的"哲学"?如果"科学"取代了"哲学",中医是否仍能保留其传统体系,或所谓其"精粹"?
比裘沛然再晚一辈的中医学者廖育群(1953-)指出:"新一代的中医可能是在当今这个所谓'科学时代'中使用古代思维、语言文字、科技手段最多的人,但如果想真正理解这个体系并有志于研究整理,那么他们头脑中的'古董'绝不是太多,而是不够。"
过去以政治、舆论力量催生的"中西医汇通"的中医"现代化"过程渗进不少意识形态与民族意识,在多大程度上成功地催生一个名副其实的结合着西方科学的新中医体系?还是只是制造了一个为了迎合科学化的诉求而牺牲了传统知识核心的拼凑体?
这个疑问仍有待具中西医学训练背景的专家作系统的检讨。
读书体会:
中医医疗史似乎正在成为科学史的一个热门领域,目前看到港澳台和国外有很多这方面的专著。可惜英文不好,可能错失很多有启发的观点。
研究一个专业,尤其是中医这种长存的专业,必须研究它的历史。我们大学里的医学史仅仅是一带而过,我们的老师,学生,医者都太缺乏对历史的细致了解和总体掌握。传统文字正在阻碍年轻人回去学习,没有历史就没有未来。如果对于中医今天的现状,没有人去问为什么,那中医今后的发展不会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