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水晶价格赏析网

探访山东郓城吴皮庄:古老村落的魅力

发表时间: 2024-06-11 11:03

探访山东郓城吴皮庄:古老村落的魅力

郓北吴皮庄,始称吴家堂。村距郓城十八里,气候温和,地势平坦,物阜民丰,宜居家园。土地四千亩,系沃土粮田。人口逾三千,世代为良民英贤。东望宝盟佛寺,护佑一方百姓得安然;西牵宋江古河,滋润郓北粮仓丰产田;南眺千年古塔,唐风遗韵恩泽先民心田;北望梁山雄峰,水浒好汉遗风代代相传。说起来风水宝地,亘古为名村佳园,历代名人辈出、也不乏俊才先贤。

村建明洪武年间,源远流长。始为吴姓所建,村名吴家堂,因吴氏善制皮革,外人渐称吴皮匠庄。清末时期,简称为吴皮庄。因时局变迁,区划调整多变,村庄隶属更迭频繁。清宣统年间属郓城县名山营里,后属郓城县九区河东乡、郓北县三区。新中国成立后属郓城县九区、十七区、郓城县唐店乡、郓城县常庄、杨庄集公社等。一九六二年始称吴皮大队,后属郓城县王井乡、潘渡镇。二零二三年,因矿区塌陷,村迁杨庄集西邻,名曰河东新村。光阴荏苒,村庄隶属几多更换,吴家堂村规民风始终没有改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吴家堂一向注重文化教育,坚持育人为本,教育优先发展。民国时期,侯玉璘创办私塾,教授传统文化,传播进步理念。上世纪三十年代,村建吴皮学堂,后发展为完全小学、中心小学。学校仅解放前就培养出数届毕业生,成为建国后国家的骨干栋梁、机关要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办初中,后附设高中班,学制一贯九年。吴家堂人才辈出,学子遍及长城内外,黄河两岸。

岁月悠悠,往事逾千年,吴家堂这块风水宝地,孕育子孙万千。历经战火洪荒、沧海桑田,其乐善好施、温良恭俭、艰苦创业等淳朴民风 代代相传。逾千年文化积淀,吴家堂地灵人杰,少长集咸。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时李煜,敕授宣武将军,康熙甲午亚元。乾隆举人李文铭 ,敕封武显大夫,皆为康乾盛世立功受奖,功德耀祖光宗,美名流传民间。革命烈士刘东圣,青年时期参加革命,受教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我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历任新华社记者,《冀鲁豫解放区报》主编,后随刘邓大军南下,负责跟踪报道宣传。三十一岁不幸牺牲,其英勇事迹被收入《郓城年鉴》。烈士孟宪良,响应国家号召,保家卫国,支援朝鲜,一腔热血洒在抗美援朝前线。

解放前夕,刘山友、刘新安组织农会打土豪分田地,吴家堂人站起来了,尽享人民当家做主尊严。孟庆才等参加马牧送米,冒枪林弹雨,车轮滚滚,支援淮海战役前线。

新中国成立后,姜道荣、王星三带领群众把合作社生产搞得热火朝天,吴家堂成为省级先进单位,周边县、社前来学习参观,王星三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上世纪六十年代,王星三、姜道荣、刘林溪组织群众抗灾自救、发展生产,吴家堂人渡过灾荒难关。此后,村内油坊、砖瓦厂、林场等相继涌现,村域经济多种经营,以粮为纲,全面发展。

公元一千九百七十年间,单兆选率领山东省农业学大寨工作队入村,鹿洪军、刘广秋、李维启等和工作队一起带领吴家堂人,大搞兴修水利,调整土地结构划大方、全村土地深翻。可叹,来自山东大学的工作队员和社员们一道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一道田间劳作,地头吃饭。未曾见过大学教授和社员一起风餐露宿,面朝黄土背朝天......历经两年艰险建起了吴家堂的“红旗渠”——十里绕村大干渠,135马力扬水站,成功引宋江河水入村,数千亩土地成为远近闻名的稳产高产田。宋江河水绕村过,千亩农田得浇灌;农林牧副齐发展,物阜民丰尽欢颜。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鹿洪军、王目由、李朝领一干人等,发动村民和在外工作人员集资,架设高压电线,村民告别了煤油灯,家家户户光明一片。硬化村内主干道,拓宽潘杨公路和常庄链接线,道路通,百业兴,村内面粉厂、印刷厂、雨搭厂、预制厂、养殖厂纷纷兴建。经济得以全面发展,村民出行也更加快捷方便。十月十五庙会恢复,四九大集兴起,吴家堂大街小巷,商贾云集,热闹非凡,集日景象空前壮观。

【侯昌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