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0-23 18:37
在我国文化历史上和佛教历史上,六祖惠能无疑是文化大师、佛学宗师。
从一个普通的樵夫到禅宗第六代祖师,惠能大师有三次重大开悟经历。
这位禅宗大师,究竟是如何在这三次开悟中心灵觉醒,达到悟道成佛的境界的呢?
在唐高宗年间,广东新州(今广东新兴县)的一个偏远小山村里,生活着一位名叫卢惠能的青年樵夫。
他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以砍柴为生,过着清贫而简朴的生活。
然而,命运似乎对他另有安排。二十四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客店外听到了一位客人诵读《金刚经》的声音。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
这是《坛经》中对这一场景的记载。惠能一听到《金刚经》的经文,心中便豁然开朗,仿佛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涌入心田,使他瞬间明白了许多深奥的道理。
这次开悟,对惠能来说意义重大。他意识到,自己与佛法有着不解之缘,于是决定放下砍柴的斧头,去寻找那位传授《金刚经》的大师,以求更深的佛法。经过多方打听,他得知这部经书是五祖弘忍大师所传,便毅然踏上了前往湖北黄梅的求学之路。
经过长途跋涉,惠能终于来到了黄梅东禅寺,见到了仰慕已久的五祖弘忍大师。
然而,他的到来并没有引起大师的特别关注。相反,由于他出身贫寒,且是个“獦獠”(当时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贬称),所以一开始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但惠能并没有因此气馁,他凭借着对佛法的深厚理解和坚定信念,在与五祖的对话中逐渐展现出了自己的佛性。
当五祖问他:“你是岭南人,又是个蛮子,怎么能求作佛呢?”惠能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南方人和北方人有区别,但是佛性不分南北;蛮子与和尚有区别,但是佛性有什么区别呢?”
这番话让五祖对惠能刮目相看,他意识到这位年轻的樵夫并非等闲之辈。于是,他安排惠能在寺内做些杂活,以便进一步考察他的悟性和修行。惠能欣然接受,毫无怨言地开始了他的劳作生涯。
在寺内,惠能一边劳作一边修行,逐渐深入了解了佛法的精髓。他明白,真正的佛法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而是蕴含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这种生活化的佛法理念,为他日后的顿悟法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寺内劳作了大半年之后,惠能的佛法修为已经有了质的飞跃。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满足,而是更加勤奋地修行和参悟。
一天,五祖召集众弟子作偈语,以检验他们的修行成果。惠能得知后,也在心中默默构思了一首偈语。
当神秀大师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被众人传颂时,惠能却觉得这首偈语并未完全契合佛法的真谛。
于是,他灵感突现,随口吟出了那首著名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语一出,立刻震惊了寺内的所有人。它破尽了神秀偈语中的法相执着,直接抵达了“毕竟空”的境地,展现了惠能深厚的佛法修为和独到的见解。
五祖看到这首偈语后,也深知惠能已经悟道成佛,于是决定将衣钵传给他。
然而,为了保护惠能免受嫉妒和伤害,五祖并没有立即公开宣布这一决定。而是用鞋子擦掉了惠能的偈语,并说:“亦未见性。”但众弟子已经深知惠能的悟性和修为,纷纷对他表示敬佩和赞叹。
随后,五祖弘忍在夜晚面见惠能,为惠能讲说《金刚经》,当讲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当即顿悟一切万法都不可偏离自性,并禀告五祖:“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五祖知晓惠能已经领悟本性,于是正式传法给他,并指定他为禅宗第六代祖师。
惠能接过衣钵后,开始了自己传播佛法的生涯。他游历四方,教化众生,将禅宗的顿悟法门发扬光大,成为了中国禅宗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祖师。
回顾惠能的一生,我们不禁为他的三次开悟经历所震撼。从一个普通的樵夫到禅宗第六代祖师,他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磨难,但凭借着对佛法的坚定信念和深厚修为,他最终走上了悟道成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