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水晶价格赏析网

广东人与福建人的茶道之争:茶具配置揭示真相

发表时间: 2024-01-27 10:11

广东人与福建人的茶道之争:茶具配置揭示真相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不久前,新订了一批盖碗,依旧是青花山水风格。

起因是,最近看到一幅石涛的画作。

名为,《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笔触细腻处,充满灵思。

一水,隔出两岸。

远处的山,云雾迷恋。

不见山脚,而山顶处,似露非露地隐现。

房舍置于层山断处,松林隐在屋后。

半藏⁤半隐,半遮半羞。

这种“留韵”气息浓郁的山水画幅,若能跃然在瓷上,再好不过。

泡茶时能欣赏一幅茶桌上的山水画,静供欣赏与把玩。

但最近收到一个坏消息,快过年了,不少“景漂”画师陆续离开景德镇,回到老家准备过年。

腊月中旬订的货,哪怕坯是现成的,但等画师们画上图案入窑烧制,大概率要等到年后。

现在不仅画师缺人手,连烧窑师傅也缺,好点的窑口都要排队。

看来,期盼一批好器好物的诞生,不能心急。

慢工出细活,才是真章。

《‬2》

下午收到位广东茶友的返图。

他之前买的青花盖碗,昨天刚拿到快递。

拆开检查后,立马洗干净,摆上茶桌。

兴致勃勃地泡了足火版天心岩肉桂,感受新茶具带来的泡茶乐趣。

好的器物,十分耐看。

第一眼看,喜欢。

第一千零一眼再继续看,初心不改,百看不厌。

等连续冲了好几道茶,茶友才后知后觉,赶紧拍了美照过来返图。

留下的评价,言简意赅——好看,也好用。

点开图片后,茶友的茶桌布局吸引了我的注意。

因为,那位广东茶友的泡茶方式,和我们略有不同。

最明显的区别是,茶具准备不同。

茶桌之上,摆了两个青花圆盘。

盘子是浅腹的,被他充当茶盘使用。

一只茶盘内,摆着新到的青花盖碗。

另一只同尺寸的青花浅腹瓷盘,则摆了3个茶杯。

茶杯的摆放,呈品字形,紧挨在一起。

第一眼看,就能看出区别。

嗯,和福建人熟悉的功夫茶桌比,此处少了一个公道杯。

《3》

如果没猜‎错,那位茶友应该是潮汕人。

他用的泡茶方式,颇具地域特色。

虽说同样是用盖碗泡茶,但他们在出汤时,不借助公道杯盛放茶汤。

而是直接出,拿起盖碗出汤先“关公巡城”,在三个品字形的茶杯上方绕圈,让茶水均匀快速洒出。

接着是下一招,名为“韩信点兵”,将剩余在盖碗内部的少量余汤,均匀滴落而出。

出汤完毕,放下盖碗。

均匀“巡”一遍后,能确保每杯茶分到的茶水数量,相对一致。

接着,便是值得期待的啜茶尝汤环节。

单手拿起茶杯,小口饮入,细细品尝。

有意思的是,按这种潮汕特色泡茶出汤法,不论在场喝茶人数多少,默认是泡三杯茶。

一人独处,静坐泡茶打发时间时,如此。

面前冲出来的三杯茶,都归自己喝。

赶上需要招待客人时,也如此。

在当地人眼中,喝茶看重一个“品”字。

用标准常用容量的盖碗泡茶,一冲茶刚好能斟满三个杯子。

杯子多了,茶汤斟不满五分,显得小气。

杯子少了,过多的茶汤又没处安放,也不妥。

所以,一个容量适中的主泡器(包括盖碗与茶壶),底下搭配三个茶杯,是最好的配置。

考虑到喝茶品茶注重氛围感,人数不适合太多。

品茶,三人得味。

结合前人的完整总结,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

当在场喝茶人数多于三人,譬如,同时有四五人围坐而饮。

那么,大家便互相轮着喝。

在互相谦让之间,在场氛围更融洽。

俗称为,越喝越有感情。

《4》

一方水土,一方茶俗。

和广东潮汕地区的泡茶习惯比,福建人用盖碗泡茶,基本离不开公道杯。

从闽东到闽北。

从福州到武夷山。

从这些年的省内寻茶经历看,大抵相同。

即,公道杯作为盖碗的黄金配角,它俩关系亲密。

堪称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

跳出本省区域看,许多外省外地茶客在布置茶席时,也会将公道杯作为必选项。

而潮汕地区的特色泡法,在省外普及率不高。

原因也不难理解,因为实操难度不同。

比起将茶汤倒进公道杯,均匀巡视出汤期间,讲究技巧。

一旦动作稍慢,此时拿着盖碗的手就会感到烫。

手一烫,接下来的泡茶动作便没法自由灵活施展,达不到老茶鬼口中形容的“烫习惯就好”的境界。

毕竟,忍着烫继续出汤,能做好面部表情管理,不龇牙咧嘴就已经很难。

更何况还要确保手上的泡茶动作尽量不抖,稳稳拿住,避免失手打翻。

除此外,大家还要看清一点。

哪怕将这一整套特色泡茶出汤法的技术,熟练掌握。

⁤但巡城出汤期间,照样避免不了部分茶水洒落,掉入茶盘内,带来少量茶水损耗。

此时,如果只是喝普通口粮茶,这偶尔少量滴洒在外的茶汤,洒了就洒了。

但在喝单泡就要三位数的桐木金骏眉、牛栏坑肉桂等知名高端好茶时,从第一冲到最后一冲,如果每一冲出汤都有茶水损耗。

积少成多算下来,未免太可惜!

考虑到潮汕地方特色的泡茶出汤法,不是人人都能娴熟驾驭。

对普通茶客而言,用盖碗泡茶,还是老实搭上公道杯比较好。

《5》

茶桌上,公道杯扮演的角色仅是配角。

但它的存在优势明显。

公道杯的“公道”二字,讲述的是茶汤分配要平⁠均。

用公道杯分茶,不需要拘泥于“三个杯子呈品字形”,也不拘泥于喝茶人数。

5、6‍人以内在场喝茶,选小容量的茶杯,尽量均分。

一分为六,尽量确保每人分到的茶汤数量一致。

要是喝茶人数较多,一道茶冲出来后担心不够分,可参考“两冲并一水”。

选容量稍大些的公道杯,连续出汤两次。

将相邻两道茶水合二为一,再分给在场众人。

比起直接出,茶水汇入公道杯后再分汤,要存在一个隐藏优势。

即,沉淀碎茶。

茶叶是干制品,干燥酥脆,一不小心叶片就容易碰碎。

一泡茶当中,偶尔出现个别碎叶,再常见不过。

但出汤时,碎小断叶会顺着合盖缝隙,一并流出。

若此时,直接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容易将带有碎茶的茶水分给客人。

而用公道杯盛放茶水,能免去这类尴尬。

受到重力因素影响,随波而下的碎茶渣沫落入公道杯后,在静置观赏茶汤期间会自动沉底。

倒茶分汤时,只要遵照“先客后主”的分茶顺序,便不会将带有碎茶的底汤分给他人。

《6》

泡茶这件事,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处细节的调整,会带来全局变动。

通过身边的例子,观察两地的茶桌布局,能窥见端倪。

广东流行的茶盘,是圆的;

福建常见的简易小巧茶盘,方形居多。

广东茶客的茶桌,茶壶与盖碗专门用“壶承”安置;

福建茶客的茶盘,要求容下盖碗+公道杯。

广东人摆放茶杯,默认将三个杯子摆成品字;

而福建人的茶杯,则是按喝茶人数,逐一配对。

然,不论茶桌布局如何变动,品茶主旨不变。

专注眼前,连贯流畅的完成泡茶动作。

通过不断摸索,调整泡茶用水,冲泡水温,茶水比例,出汤时间等细节。

力求泡出更香、更好喝、更精彩的茶味。

方不负好茶,不负光阴。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