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水晶价格赏析网

黄庭坚晚年感人词作:探寻人生迟暮的心灵寄托

发表时间: 2024-06-25 11:17

黄庭坚晚年感人词作:探寻人生迟暮的心灵寄托


黄庭坚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自号山谷道人,与陈师道陈与义并称为“江西诗派”的三宗,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他从小天资聪慧,7岁写下一首《牧童诗》,“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18岁乡试第一,22岁考取进士

元丰元年(1078年),34岁已是国子监教授的黄庭坚主动投诗给苏轼,表达对苏轼的仰慕之情,此时的苏轼42岁,任徐州太守。

从此两人开始多年的神交生涯,书信往来,诗词唱和。

时隔一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黄庭坚在同苏轼一面都不曾相见的情况下,不但没有急于撇清两人的关系,反而大义凛然的站了出来。

直言苏轼“忠君爱国,是了不起的文人。”因此被处罚金铜二十斤。

公元1086年汴京,北宋文坛的双星终于在汴京相遇,虽然黄庭坚此时已经名满天下,但他仍然坚持以弟子相称,对苏轼满怀谦恭。

公元1101年8月,苏轼先行离开人世,同年2月去世的还有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这一年可算是忙坏了李之仪,因为李之仪先是拜范纯仁为师,后又拜苏轼为师。

徽宗崇宁二年(1103),黄庭坚因为牵扯朝廷党争被贬宜州,公元1104年的5月抵达宜州,在宜州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105年的春天,黄庭坚写下一首水平很高的春词。

就在这一年的九月,黄庭坚因病与世长辞,享年61岁。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宋: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

诗文大意可为:

春天它去了什么地方呢?到处都找不到它的归处,处处沉寂,如果有人知道它去了哪里,你要把它呼唤回来,让它继续与我们同住。

可是谁都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如果想知道,除非去问一问黄鹂,可是美丽的黄鹂鸟,它在那里声声鸣叫,谁又能听懂它在说些什么呢,看吧,它已经顺着风飞过了蔷薇

很明显这是一首惜春之词,笔调轻灵,语言朴实,没有一处用典,但是构思又很巧妙,思维不与常人同。

词人寻寻觅觅,到处寻找春的归处,想让它多停留一会,陪伴自己多一些时候,但是呢,到处寻不到一丝春天离开的脚印。

或许枝头的黄鹂知道,想去问一问黄鹂,但是它只管自顾自的唱歌,人与鸟语言不通,完全不知道它在说些什么。

最后它还飞走了,让词人心中充满无尽的失望。

词中的春天,其实并非单纯指自然界的春天,更是词人生命中的春天,词人60岁年纪被贬他乡。

他似乎预感到自己的人生即将走到尽头,那如春天般绚烂的年华再也找不回来了,一切喧嚣即将归于寂寞。

但是那对春天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丝毫没有随着时光的飞逝而减弱,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仍然孜孜以求。

薛砺若在《宋词通论》高评道:通体无一句不俏丽,而结句“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不独妙语如环,而意境尤觉清逸,不着色相。为山谷词中最上上之作,即在两宋一切作家中,亦找不着此等隽美的作品。

虢寿麓《历代名家词百首赏析》也称赞:这是首惜春词。耳目所触,莫非初夏景物。而春实已去。飘然一结,淡雅饶味。通首思路回环,笔情跳脱,全以神行出之,有峰回路转之妙。

您是怎么看待黄庭坚的这首词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