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8-17 10:28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文字方面,什么场所用什么字都是十分讲究的,就比如享年和终年,这两个词虽然都是描绘去世的,但是其中传达的情感和使用的场合却大不相同,如果要是用错,恐怕就要闹出笑话了。
那么这两个词在使用的时候究竟要注意什么呢?咱们今天就来聊一聊。
众所周知,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讲礼仪的国家,而在各式各样的礼仪中,丧礼更是重中之重。
丧礼办的好不好甚至上升到了一个人够不够孝顺的标准。要是一个“不孝”的名头扣下来,被街坊邻居戳脊梁骨还是小事,要是当官的,十年苦读可就成了泡影。
所以古代人尤其是读书人在办丧礼都是小心再小心的,甚至是一个字眼都要仔细斟酌考量,看会不会出纰漏。
那丧礼是怎么办的呢?一般在办丧礼的时候,都要将这件事广而告之,也就是事先要发一张讣告,这张讣告也就是一种官方的文书。
而在现代,官方的文书一般都有严格的格式和措辞。一些地方为了保证格式的准确还会设置一些职位专门从事这些工作,古代也有,甚至比现代人更加严格。
所以关于丧葬的讣告怎么写就有了讲究。
我们先来看看享年,享年是用来描绘去世这个事实,并且这个词的使用由来已久。享有享受、拥有的意思,整体的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这样向上的基调似乎与去世这种令人悲伤的事情不相符。
但这恰恰表现了中国人传统的生死观,中国人的哲学观点中,去世代表着回归。人从天地中来,最终回到天地中去。如同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一般,周而复始生生不灭。
同时如果一个人的一生中没有什么遗憾,还活得很久,那么对于死者本人来说,去世就不是一件那么让人遗憾的事情。
另外,一般情况下,讣告是死者的亲属写的,这些亲属的遣句用词也反映了对于死者的态度。如果用的是享年,那就证明这个人和死者的关系比较亲密。用享年既表达亲人的哀思,也是委婉地向众人表达自己并没有让去世的人受了多少苦。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儿孙满堂、长寿健康。最终也是在无痛无灾的情况下离开了这个世界,那这个人是否会被大多数的人羡慕呢?
其实光是无病痛的离开这个世界就已经很让人羡慕了。毕竟很多人不是老死而是病死的,更别提儿孙满堂、长寿健康之类的附加条件了。
所以总的来看,享年这一类词一般是用在相对长寿的人身上。
不过在古代的一些文学作品中,也有一些比较年轻的死者用了享年这个字眼。比如有的故去的人只有43岁,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个年纪去世可以说的上是英年早逝,但是以古代医疗卫生条件来看,43岁也算不得有多年轻,而且这些记载大多是杜撰的小说,用词上没必要太过严谨,所以并没有太多的参考意义。
不过综合来看,一般活得时间超过50年的人都可以用享年这个词,但这是一个总结出来的规律,而不是一个硬性的标准。
接着我们再来看另一个词——终年。
终年出现的时间相对于享年来说,非常的晚,但长久以来终年和去世都没什么关系,它更多的是用来表达一整年的意思。
不过终年的情感色彩要远逊于享年,而且这个词写在讣告上是从近代开始的,所以它的讲究也没有享年这么多。使用的范围很广,不管是多大年龄的人,也不需要顾及写讣告的人和死者是什么样的关系都可以用终年。
而且这个词多出现在新闻报道中,我们常常能听见新闻里这样说,谁谁谁终年多少岁。这种不带任何情感仿佛只是在传递一个普通的消息,就像一架不停运转的机器,只是记录并且传送一段信息。
但是一些细心的人还是能发现新闻报道中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用的终年,还是有一些人被偏爱,用上享年这个带了一些怀念和尊重心情的词。
比如某个重要的领导人物或者曾经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当这些人死去的时候,新闻里的报道会用到享年。比如培育杂交水稻的袁隆平爷爷,在他老人家去世的时候用的就是享年。
不过,表达去世不只有享年和终年,我国历史上和现代写去世的,可以说的上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其中有一个词叫“卒年”。
卒本身就有结束和死去的意思,这个词的用法和终年类似,早前没有终年,或者说终年和葬礼还是八竿子打不着的那个年代里,卒年就发挥着终年的作用。
但是卒年的用法更加的书面,也更加的官方,一般都出现在史书当中。当然除了卒年这种普适性的去世用语,还有一些口头上的,这些词一般还会因为死者的身份地位不同,叫法也有所不同。
有些还会暗示去世的原因。
比如殁年,这个词的感觉和享年类似,但是在死因上差距极大。其中享年可说是正常去世,但是殁年则代表这人的去世是不正常的。同理的还有得年,得年一般指这个人活到了一定的年份。另外还有一个词叫寿年,这个词的使用是为了突出强调这位逝去的人是个长寿的人。
如果是古代的皇帝去世,用的是崩。在古装剧里涉及到皇帝去世的剧情我们都能看到,有个太监扯着脖子在那里喊“皇帝驾崩了”,里面的崩其实就是官方给皇帝单独准备的去世用词,别人是没有资格使用的。
细心的读者也会注意到如果是皇帝妃子死了,那喊得是“薨了”。这个“薨”是诸侯一级用的,皇帝的妃子只比皇帝低一个等级,与诸侯同级所以用的是“薨”。
像是大夫这一类高级的官员用的是卒,那些有身份但是还没有资格入朝当官的人用的是不禄。只有普通的庶人用的才是死。
另外,还有像和尚用的圆寂,道士用的羽化,这种充满神话色彩的词汇。还有一些比较让人心痛的,比如一个孩子如果没有长大就去世了,会用到夭折。
“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这句话的意思是为父母养老送终算不得是非常孝顺的事,但是为父母办好葬礼才是最值得称道的。
这话在现代人耳中未免太过匪夷所思,但是古代的儒家先贤们就是这样认为的。
在古代儒家思想的认知中,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就是礼仪。礼仪能治理国家安定人心,保持荣誉感和道德感。而且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就是祭祀祖先。所以和祭祀祖先性质类似的丧葬,就成了礼仪中需要重点观察的对象。
不止如此,朱熹也认为:当自己的父母活着的时候,孝与不孝,父母心知肚明。可以直接了当的说出来,但是父母离开之后子女就无法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父母的心愿,所以办好葬礼才是最难的。
其实这样的说法太过于主观,人死则灯灭,一切皆成空。葬礼再豪华有什么用处,死者又感受不到,只能给活着的人留下一个虚名。
虽然有些讲究过头,但是可以看出,中国人对生命的重视与尊重。虽然其中过于繁琐,但是还有一些值得传承下去的文化符号。尤其是这些文字中保留的一些对于去世的思考和残留的情感值得我们铭记。
参考资料:
[1]宝玉柱.“终年”与“享年”[J].语文建设,2001,(07):29.DOI:10.16412/j.cnki.1001-8476.2001.07.026.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