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水晶价格赏析网

令人震惊:久病老人为何选择折磨家人?深度解析行为动机。

发表时间: 2024-07-17 18:07

令人震惊:久病老人为何选择折磨家人?深度解析行为动机。

俗话说:“父母养我们小,我们养父母老”。

每当父母日益衰老的时候,我们总能从他们的脸上,窥见我们小时候的样子。

都说“老顽童老顽童”,父母老了之后,心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不再像以前严肃,反倒是变为了一副老小孩的样子。

仿佛随时离不开人,需要人陪,需要有人和其聊天解闷,这种现象,在他们患病后需要人照顾的时候,表现的尤为明显。

然而并不是每一位长辈在颐养天年的岁数,都能够平安顺当的走完一生,人到了一定的年岁,身上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被病痛折磨的他们,苦不堪言。

由于疾病的折磨,这些患病的老人们,有的就连性情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向来脾气和善的他们,也会发一股莫名的火,明明不是故意的,奈何心中就是憋闷。

此外,还有一些老人生活上不能自理,需要靠子女们的照料,在这日复一日的服侍当中,很少有人能保持耐心,这也就是古话常说的:“久病床前无孝子”。

像是在网上,就有一位约莫四五十岁的阿姨,她每日分享的视频,都是她照顾自己哥哥的片段,用她自己的话来说,用心记录生活,也是缓解心情的一种方式。

从视频中能窥见,她的哥哥因精神上的问题,无法控制自己的排泄功能,经常弄得到处都是,偶尔心情不好的时候,还会对她吼骂几句,即便如此,她也没有将这当回事,仍然耐下心来服侍哥哥,从未有过一句怨言,评论区尽是一片夸赞声。

像是阿姨这样的人物,生活中到处都是,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孝道。

令人不解的是,究竟是因何缘由,能让他们日复一日丝毫不厌倦的照顾病人?

以及,这些病重的老人们,为何明知自己不对,却还偏要去折磨家里人呢?

老人的心理变化

在心理学当中,有一个较为小众的赛道,那便是“老年心理学”。

为何说它小众呢?因为这一分支的病患,不像其他患者易打开心扉,大部分老人都相对保守,不相信心理学的作用,这给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增强了不少难度性。

因此,想要发现老人的心结所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常需要从日常举动,以及神情变化上来观察,要用开导的口吻,让老人说出担忧所在,才能解决事情的根源。

普遍来说,造成老人烦闷的根源,大多数都与自身的疾病有关,以往他们的耳不聋,眼不花,走起路来健步如飞,丝毫感知不到衰老,但生病之后就不一样了。

有了基础病以后,虽然生活上受不到太大影响,但行动上多半会受限,不能剧烈运动,还需要忌辛辣刺激,与之而来的,还会造成记忆力、反应能力的下降。

这种情况下,不仅无法改善,还会进一步恶化,严重的老人还需要辅助设备,例如助听器等,一些接受能力较强的老人,会慢慢开导自己,让自己逐渐接受现状。

某些性格较为偏执的老人,则一时无法接受现实,突如其来的变故,难免不会使他们性情大变。

这一点,在心理学上也有明确解释,话少与偏执的老人,患上心理障碍的几率,比同龄的老人要高上许多。

面对心中的憋屈,他们通常不知道如何倾诉,即便身边的子女都很孝顺,可他们也依旧将自己一层一层严严实实的包裹起来,生怕家里人,看到自己的脆弱一面。

此外,还有个最重要的原因,那便是代沟上的问题,老一辈的思想较为传统,与子女们的想法,有着不可横跨的代沟,时间一长,自然是觉得说不到一起去了。

如此看来,难道老人就没有倾诉欲了吗?实则不然,他们反而是最需要倾诉对象的群体。

据调查显示,看上去话少表情寡淡的老人们,内心却极度的需要陪伴,以及家人的关注。

为了能够达成目标,他们通常都会选择用“折磨”的手段,以此来吸引家人的注意。

即便这种方式有些极端,但他们能够通过这样的做法,一遍遍确定,自己在子女心中的地位,用一种较为奇特的方式,来给足自己安全感,确保自己不会被嫌弃。

因为处于生病阶段的老人们,时常会恐惧死亡的来临,每一次的病痛,都加剧了他们内心的焦虑,使他们担忧,生怕自己哪一天再睁开眼时,就已不在人世间了。

事实上,死亡这个课题,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无论是谁,终有那一天。

作为子女的我们,如何帮老人开导心结?以及,又该如何应对老人的“折磨”呢?

解决心理障碍的方式

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因此,对于自家老人的心理问题,需要“对症下药”。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没那么轻松,首先,无论老人的心理障碍是轻还是重,我们都要抱以同情与理解的心态,哪怕对方的想法与自己不谋而合,也要表示赞同声,这样一来,能给老人的内心一丝慰藉。

这一幕,像极了父母对待小时候的我们的样子,作为小孩子的我们,经常会说出童言童语,惹得大家发笑,换到父母年老的时候,也是同理,即便不认同,也要给出口头上的安慰与开导,让他们深知,在他们的身边,还有自己在支持着他们。

有能力的朋友们,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为父母创造无限的快乐,可以趁自己节假日休息时,带他们去看看远处的风景,去到从未去过的地方,开怀大笑一番。

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他们通常都不舍得花钱,对待晚辈很是舍得,对待自己就不一样了,就连日常的吃食上,都要再三节省,更不要说花销很贵的旅游计划了。

在旅途当中,心中一切的忧愁,都能被风吹散,也能在一声声笑声里被冲淡。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便是要学会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面貌,应对这一切。

在每日的照料当中,总会与父母产生摩擦,亦或是对于他们提出的要求,表示达不到,又或者是不想去履行,等到这个时候,就可以用“旁观者疗法”。

所谓的“旁观者疗法”,也就是将自己抽离出来,不再是当事人的角色,而是旁观者的角度,利用这个角度,我们更能看见问题的真相,从而得到释怀或缓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的释放心中的烦闷,以积极地心态去面对这一切,用这个方法,也能避免被负能量所缠身,防止引起不必要的困扰。

由此可见,和任何人交往都还是一门学问,与父母亦是如此。

一生当中,他们是陪伴我们时间最长的人,作为子女,我们理应让他们安享晚年,免去后顾之忧,踏踏实实的走完后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