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20 11:20
勾云形玉器 燕辽大地上乘龙扆云的神话
□谵小语
在红山文化各种玉器中,如玉猪龙、玉凤、玉龟这种器型,很容易看出应是源自某些动物形象,但还有一部分器型显然经过了更为抽象的设计,其构成元素要经过一定的分析判断,如勾云形器。勾云形器是红山文化最典型、最重要的器类之一,尽管不像红山玉龙那样广为人知,但其地位并不亚于各式玉龙,其文化内涵和寓意可能比玉龙还要丰富。在“文明之光——红山·良渚与中华文明”主题展中,有多件勾云形器列展,让我们一窥其秘密。
勾云形玉器 ,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在沈阳博物馆“红山·良渚”特展中所展出的勾云形玉器,也被称为玉佩,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件,出土于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1号冢中心大墓。勾云形器采用透雕技法制作,工艺精湛,造型灵动,很像卷曲的勾云,故而得名。
这件勾云形玉器略呈长方形,最长20.9厘米,宽12.4厘米,厚0.9厘米,淡绿色,四角向外卷状,中心镂空,呈漩涡状,正面刻有与纹路走向相应的微凹隐痕,背面无纹,但有两对4个对钻的隧孔。由于勾云形器造型相对抽象,所以许多专家学者对其模拟对象和表达涵义进行了推测,除了云朵,还有鸟(鸮、鹰、凤等)、花(玫瑰)、兽(饕餮)、神面等不同说法,至今没有定论。
笔者以为,勾云形器无论是工艺技术、造型艺术还是审美功用,都达到了较高水准,而抽象性和不确定性正是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因此,红山先民在雕琢这些玉器的时候,可能确实有多重考量,也可能是很自然地将内心的审美感受寄寓其中,还可能就是想突出某些特定涵义,这无疑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对于勾云形器中心的镂空盘卷状或漩涡状纹,我赞同“拟龙说”,即模拟了卷龙的基本形态,与红山玉龙造型同源同构。因此,龙和云,是勾云形玉器融汇了鸟、花、兽、神等红山人图腾符号的基础上,着力要强调的重要元素。
对这件勾云形玉器的工艺造型有了初步了解之后,人们自然想知道它到底是做什么用的,那么我们就要先来看看它的出土情况。
经测定,墓主人为50岁左右的成年男性,下葬时头向东南,仰身直肢。据官方发掘报告,墓内共随葬7件玉器,体大,料精,具体安放位置如下:墓主人头部枕着2件玉璧;胸部发现1件鼓形箍与1件勾云形器,勾云形器钻有孔的一面朝上,一角压在鼓形箍之上;右手腕处有1件玉镯,黄绿色,体型圆整,镯体稍厚,镯体外缘起圆棱,横体截面为三角形;左右手部位各发现1件玉龟。玉器的出土位置和出土状态表现了墓主人身份的特殊性。
该地点是三层堆积遗址,上层遗存的主要单元遵循“两冢一坛”的布局形式,由两座积石冢和一座祭坛构成,祭坛居于两座积石冢的中间部位,也就是整个地点的中心位置,基本按“东北——西南”一线分布,北面地势高而陡,南面地势低而缓,而东北与第一地点女神庙遗址直线距离约2公里。两座积石冢中的1号冢发现了大型墓葬1座,即中心大墓。整个积石冢耸立于山冈之巅圆丘之上,高高叠起,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在5000多年前,是什么人的大墓具有如此浩大的气象呢?那么我们就要来看看在这个时期中华大地上发生了什么。据《山海经》《左传》《战国策》《水经注》《史记》等典籍,当时最大的事件便是黄帝战炎帝和蚩尤。这著名的史前大战和红山文化又有什么关系呢?
根据考古发现,冀西北的张家口一带是上古燕辽地区与华北、中原实现南北文化交汇融合的所在。如该区域内的三关遗址同时发现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玫瑰花图案彩陶盆和红山文化龙鳞纹彩陶罐,阳原县泥河湾遗址出土了红山文化玉雕龙,等等。古籍载,黄帝和炎帝、蚩尤的战争发生在河北涿鹿,而今天的涿鹿县隶属于张家口市。
根据苏秉琦、郭大顺等学者的观点,五帝时代“三大集团”对应三大考古文化区,即黄帝集团活动于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燕山到辽河文化区,炎帝集团活动于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华山到中原文化区,蚩尤集团活动于以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的东南沿海文化区。
黄帝集团以龙为主要图腾,炎帝集团以花为主要图腾,蚩尤集团以鸟为主要图腾。“花”字原本是“华”字,所以当三大集团在涿鹿决战最终黄帝取胜之后,实现了上古时期族群大融合,天下就成了中华,而天下的人就成了龙的传人,鸟图腾则融入了源起辽西的凤文化。在这样的融合中,各种文化互相影响、交融,如红山玉器中的兽面纹和龙纹对良渚玉器纹饰有直接影响,良渚文化也借鉴了红山文化的琢玉工艺。
三孔玉熊 (猪)龙,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
《吕氏春秋》《礼记》等均以黄帝为中央之帝,而上古的中央为冀州,正是燕辽一带。《淮南子·天文训》说“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兽黄龙”,《晋书·天文志》说“轩辕十七星,在七星北,轩辕黄帝之神”,意思是黄帝以天象中的轩辕十七星为神,以黄龙为体。黄帝又称有熊氏,而红山文化女神庙供奉了泥塑熊偶,此外该地还出土了玉熊人、玉熊(猪)龙和熊骨,发现了熊陶尊,红山玉猪龙的形象也吸收了熊的特征,曾被一些学者称为“玉熊龙”。《大戴礼记·五帝德》说,黄帝“乘龙扆(yǐ,古代庙堂户牖之间绣有斧形的屏风)云,以顺天地之纪,幽明之故,死生之说,存亡之难”,而龙和云正是勾云玉器的重要构成元素。另据《山海经》《淮南子》《尚书》等,黄帝之孙颛顼原本就是掌管北方的天神,后来袭黄帝位成为中华上古五帝之一。
我国新石器时代有两大玉文化中心,即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迄今发现的中国史前诸文化的墓葬,都是以陶器为主要随葬品,只有红山文化例外。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诸墓葬的随葬品只有玉器,而且即便是级别最高的几处墓葬其随葬玉器也只有几件,但这几件又非常特别。这是典型的“唯玉为葬”的文化习俗,随葬玉器显示的是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而非身家财富。
唯玉为葬是因为玉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和地位。玉,在距今8000年的辽西查海遗址出现以后,就开始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
玉是上古先民最早发现的大自然中的宝贝,他们在采石过程中与玉不期而遇,深深被它那晶莹的色泽和精美的纹理所打动,认为这是天赐宝石,必能通神。玉很快成为凌驾于人类社会之上的具有神秘力量之物。
早期由于玉难于开采数量很少,所以只有大巫师和王者才能拥有和使用玉,而且主要用于祭祀和丧葬,这一习俗逐渐发展为“礼”。《周礼》中记载了详细的礼玉制度,“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又“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肇始于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的“唯玉为礼”,成为绵延数千年的整个古代社会的政治伦理道德规范之源。
截至目前,红山文化出土玉器已有300多件,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和辽宁省西部地区,正式考古发掘出土红山文化玉器数量最多的地点就是牛河梁遗址。牛河梁遗址已经发现多座规格级别很高的大墓,如在第2地点发现了玉猪龙,在第16地点中央大墓发现了玉凤,而在以上两个地点的墓葬中都有勾云形玉器出土,这些勾云形玉器应为神权象征,可以沟通天地人神。
通过综合分析随葬玉器材质、造型和摆放位置以及墓葬形态、庙坛冢一体的礼制等,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诸如第16地点和第5地点中央大墓的墓主人,应为当时不同代际的王者,他们拥有“绝地天通”的能力和“一人独尊”的地位。通过牛河梁遗址的考古发现完全可以推断,从黄帝到颛顼,五帝时代的神话传说并不只是神话传说。
来源:沈阳日报 设计:李亚其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张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