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11 15:06
“我的孩子不学中文,必须成为101%美国人!”
这是2018年,中国一个知名教授,公然在社交平台发布的话。
徐思远的言论
为了达到目的,他变卖家产、以离婚为威胁,要求妻子和他一起移民美国。
儿子在美国出生后,他更是不允许儿子接触中国文化,甚至不许儿子吃中国菜、与中国人交往。
他为什么对美国如此执着?如今他又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
徐思远是个出身于普通家庭的东北小伙。
他先是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考入了浙江大学经济学专业。
在大学期间,徐思远的勤奋和才华引起了导师的注意,在导师的指导下,徐思远的学术之路越走越宽。
博士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被东北财经大学聘为教授,成为了学校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徐思远
他笔耕不辍,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其独到的见解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他还多次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为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贡献着自己的智慧。
很快,徐思远的名字开始与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相提并论,成为了学界炙手可热的新秀。
事业的成功为徐思远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他在北京购置了豪宅,买了心仪已久的豪车。
与此同时,他还迎娶了温柔贤惠的妻子,组建了幸福美满的家庭。
徐思远
徐思远似乎已经拥有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人生——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生活优渥。
但是,徐思远风光的外表下,却藏着不为人知的心思。
2010年左右,他开始对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经常阅读美国相关的经济和文化书籍,对美国的“自由”产生了强烈的向往。
这种思想上的转变很快反映在了徐思远的言行中。
徐思远
在课堂上,他开始公开贬低中国文化,宣扬“崇美思想”,将美国描绘成一个“自由的天堂”。
2017年,徐思远参与了一次国际经济学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了来自西方国家的学者。
他们的谈吐、穿着、举止,都让徐思远感到自己像个“土包子”。
这种强烈的文化自卑感,让徐思远对中国产生了更深的偏见。
国际经济学会议
他甚至公开声称“中国文化是最低级的文化”,并表示“为自己的中国血统感到自卑”。
这些言论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许多人无法理解,一个在中国接受高等教育、获得优厚待遇的知识分子,为何会说出如此刺耳的话。
但网络上对徐思远尖锐的批评并没能改变他的想法,他决定要移民美国。
信息来源于红色文化网2023年1月21日发布
在将这个梦想变为现实前,他还需要说服他的家人。
当他把这件事告诉妻子时,他的妻子并不买账。
“我们在这里生活得很好,为什么要去一个陌生的国家重新开始?”她反问道。
可徐思远已经被“美国梦”冲昏了头脑,他哪里听得进去。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眼神中闪烁着狂热的光芒,开始强行向妻子灌输美国的所谓优越性。
徐思远认为中国处处是束缚,美国才是真正的民主自由,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想法。
而且他们的孩子快要出生了,徐思远坚定地认为中国的教育只会把孩子教得毫无创造力。
只有美国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能让他们的孩子充分发挥潜力。
徐思远
但妻子始终无法理解他对美国的盲目崇拜,两人的争吵越来越频繁。
为了让妻子妥协,徐思远用冰冷的语气下了最后通牒。
“如果你不跟我去美国,那我们就离婚吧。”
面对丈夫的强硬态度,妻子最终含泪答应了这个荒唐的决定。
徐思远的言论
徐思远的言论
接下来,徐思远开始了疯狂的变卖资产计划。
他们在北京的房子,被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匆匆卖出。他心爱的豪车也被贱卖。
看着这些辛苦积累的财富在短短几个月内化为乌有,徐思远的妻子心如刀割,但她选择了沉默。
当所有资产都变现后,徐思远迫不及待地将所有积蓄兑换成美元。
徐思远
随后,在2018年初,徐思远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移民声明。
“我即将前往自由的国度,开启人生的新篇章。”他写道。
这条声明立即引发了网友们的强烈批评。“忘恩负义!”“数典忘祖!”各种指责铺天盖地而来。
但徐思远并不在意,他坚信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徐思远的社交账号
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徐思远带着怀孕的妻子踏上了美国的土地。
然而,现实很快给了他当头一棒。
徐思远信心满满地将简历投递给多所大学,幻想着能够继续自己的学术生涯。
但是,日复一日的等待换来的只有沉默。
徐思远的言论
他逐渐意识到,美国学术界并不认可他在中国获得的学历和职称。
那些曾经让他引以为傲的成就,在这里变得一文不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思远的积蓄开始迅速耗尽。更糟糕的是,他们的签证即将到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徐思远铤而走险,找了一个黑中介。
签证
结果不仅被骗走了一大笔钱,还因为签证问题被拘留了几天。
这次短暂的入狱经历,让徐思远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身为非法移民的恐惧和无助。
为了生存,徐思远不得不放下身段,开始做一些他从前看不上的工作。
他先是在一家中餐馆当洗碗工,每天要面对堆积如山的脏碗碟。
徐思远在美国扫地
随后,他又尝试送外卖、开出租车、当清洁工和装修工人。
这些工作不仅辛苦,薪水也微薄,与他在中国的优越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
艰难的生活给徐思远的家庭带来了巨大压力,他常常早出晚归,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家人。
徐思远和妻子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张,争吵成了家常便饭。
徐思远的言论
徐思远的美国梦逐渐变成了一场噩梦,但他却不愿承认这个残酷的现实。
他把遭遇的一切都归咎于自己的中国国籍,仿佛这样就能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徐思远公开宣称:“在美国被白人打也比被中国人打好。”
这句话不仅暴露了他扭曲的价值观,也反映出他在美国也许遭受了歧视和欺凌。
徐思远的言论
但他不仅自己抱持这些极端观点,还将其强加于自己的儿子。
他给儿子取了一个纯正的英文名字,禁止他学习中文,不允许他参与任何中国节日的庆祝活动,甚至连中国菜都不许吃。
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还禁止儿子与任何中国人交往。
“我要让我的儿子成为101%的美国人,”徐思远在社交媒体上宣称,“他不需要知道任何关于中国的事情。”
徐思远
这种极端的教育方式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许多人质疑这样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否有害,也有人指出这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身份认同危机。
但徐思远对这些批评置若罔闻。
就在徐思远的言行越来越极端之时,生活的重压却在悄然改变着他。
徐思远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
有一次,徐思远好不容易攒钱买了一辆二手车,结果没开几天就被偷了。
报警后,警察的态度冷漠,根本没有认真调查的意思。
还有一次,他给一个白人顾客送外卖,对方不仅辱骂他“黄皮猴子”,还无故殴打了他。
徐思远想要报警,但想到美国的警察根本不会帮他,他只能忍气吞声。
徐思远的车被偷了
因此,从2022年开始,他的态度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他开始意识到美国并非他想象中的“自由天堂”。
在这里,他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种族歧视,感受到了作为少数族裔的无助和痛苦。
那些曾经让他向往的“自由”,在现实生活中变得遥不可及。
同时,他也开始重新审视中国文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一天,当他听到儿子用蹩脚的英语说话时,他突然感到一阵心痛。
他意识到,自己剥夺了儿子学习母语的权利,也切断了他与自己文化根源的联系。
于是,徐思远开始偷偷教儿子中文。
起初,他只是教一些简单的词汇,后来逐渐扩展到简单的对话。
看着儿子慢慢掌握这门语言,徐思远心中泛起了复杂的情感。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还尝试让儿子接触一些中国文化。春节时,他们一起包饺子;中秋节,他给儿子买了月饼。
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却让徐思远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和归属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思远开始在社交媒体上表达对移民决定的后悔。
“我错了,”他写道,“美国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这里不是人呆的地方。”
这种态度的转变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
徐思远后悔移民
有人对他的悔改表示理解,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他为了博取同情的又一次表演。
而此时的徐思远此时正面临着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
在美国,他始终无法融入主流社会,只能在社会的边缘挣扎求生。
在中国,他曾经拥有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声誉也已经荡然无存。
他变成了两个世界里的局外人,完全找不到归属感。
徐思远
徐思远的事件提醒了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今天,批判性思考是必要的,它能帮助我们理性地看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避免盲目崇拜或全盘否定,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借鉴其他文化的精华,但同时也要珍惜和传承自己的文化根源。
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应该为促进文化交流、消除偏见贡献自己的力量,真正的幸福和成功不在于地理位置的改变,而在于内心的成长和对自我价值的认识。
徐思远
【参考文献】
红色文化网-2023-01-21——《这个吃里扒外的知名公知教授出走美国后,竟然沦落到如此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