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0-30 11:01
玄奘西行的时间线:
公元 627 年:
公元 628 年:
公元 629 年 - 631 年:
公元 631 年 - 635 年:
公元 635 年 - 641 年:
公元 641 年:
公元 645 年:
玄奘生活在唐朝初期,国内佛学虽盛,但译经工作多有谬误与不足,且各宗派释义不同,原典经书资料残缺。这种状况让玄奘深感困惑,他深知要真正领悟佛法真谛,必须亲赴印度,求取原始佛经。于是,他毅然决定西行求法,钻研《瑜伽师地论》,以解决国内佛教的种种不明朗之处。
然而,西行之路充满了艰难险阻。当时唐朝政权刚刚建立,为防突厥侵扰,严禁百姓西行出关。玄奘的行动受到凉州都督的禁止,但他在慧威法师及其弟子的帮助下,行至玉门关。在玉门关外的沙漠中,他险些被戍边将士射中,后在校尉王祥之的维护下继续西行。在横渡沙河时,他经历了荒无人烟、干旱缺水的险境,多次因脱水而陷入生死边缘。但他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一次次挺过难关。
玄奘在西行途中,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印度的那烂陀寺。在那里,他学习五年,遍学大小乘佛法,掌握了大量高深的佛学理论。他不仅精通五十部经论,成为 “唐三藏”,还在戒日王组织的辩经大会上,以其高深的学问和出色的口才,成为人们公认的第一流大学者。他的名声传遍了整个印度,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玄奘西行之路从一开始便充满了艰难险阻。由于当时国家政策不允许百姓私自出关,玄奘的西行属于偷渡行为,得不到国家的支持。刚出长安不久,命运便给了他沉重的一击,马匹死亡,同行的僧人也因各种原因离开了他。玄奘只能孤身一人徒步前进,前路茫茫,充满了未知的危险。不仅如此,他还时刻面临着士兵的追杀,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抓回长安,面临严厉的惩罚。但玄奘并未因此而退缩,他心中对佛法的执着追求如同熊熊烈火,燃烧着他前行的勇气。
在 “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 的八百里戈壁莫贺延碛,玄奘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绝境。这里仿佛是被世界遗忘的角落,只有无尽的黄沙和孤独的身影。孤身一人的玄奘在这片沙漠中艰难前行,他面临着酷热、干旱和迷失方向的困境。在行走一百多里后,他迷路了,心中的急躁让他在饮水时失手打翻了水囊,珍贵的水瞬间消失在沙漠中。“千里之资,一朝斯罄。” 没有了水,又迷失了方向,玄奘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但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在四天五夜滴水未进的情况下,与死神抗争。他默念观音菩萨和般若心经,克服心中的恐惧。在极度困乏中,他倒在沙漠里,却又凭借着强烈的求生欲望和对佛法的虔诚,一次次挣扎着站起来。最终,在绝境中出现了奇迹,他在老马的带领下找到了一小片绿洲,成功走出了沙漠,到达了高昌国。
玄奘到达高昌国后,受到了国王的热烈欢迎。高昌国是一个信仰佛教的国家,国王对玄奘这位高僧敬重有加,欲留他讲经说法。然而,玄奘西行之心坚定,志向不在此,不肯留下。高昌国王见挽留不住,便以遣返相威胁:“两条路任您选,一是留在高昌,二是把您送回长安!” 玄奘毫不畏惧,以绝食抗争。他抱定抗争到底的决心,一连三天水米未进。无奈之下,高昌国王只得放他西行,并与他结拜为兄弟,相约东归之时停留在高昌三年,接受供养,玄奘答应了。
离开高昌后,玄奘的艰难之旅并未结束。他遭遇了雪崩,同行弟子只剩两人。但他没有被灾难打倒,继续前行。他先后度过孔雀河,翻越冰山、帕米尔高原等众多艰险之地。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每一处都可能是生死考验。但玄奘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历经千辛万苦,一步步朝着心中的圣地迈进。他的身影在艰难险阻中显得如此渺小,却又如此伟大,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佛法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仰。
公元 631 年,历经艰难险阻的玄奘终于抵达了印度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那烂陀寺作为当时的佛教圣地,吸引着来自各地的学者。玄奘在这里拜戒贤法师为师,开启了他的深造之旅。
玄奘潜心学习梵语,为深入钻研佛经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他如饥似渴地钻研各种大小乘经论,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在众多经论中,他尤其花费五年时间重点学习《瑜伽师地论》。据记载,那烂陀寺有历代君王的扩建和捐赠,亭台楼阁美轮美奂,豪华程度堪比宫殿,为僧众们提供了良好的居住条件和学习环境。玄奘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学习中。同时,他还游历天竺各地,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
在那烂陀寺的学习和游历过程中,玄奘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深刻的见解。他著有《会宗论》,成功会通了印度大乘瑜伽、般若二宗,将唯识与中观学说相互融贯,自成一家。这部论著在印度佛教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让众多学者对他刮目相看。
此外,由于当时南天竺的小乘僧人著有《破大乘论》攻击大乘学说,负面影响很大,玄奘应戒日王之请,又撰写了破除小乘见地的《制恶见论》。这部论著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印度佛教界的地位,使他声名大震。从此,玄奘在印度成为了备受尊崇的学者,几乎取代戒贤,成为全印度造诣最深、声誉最隆的佛教思想界领袖。
公元 642 年,印度统领戒日王向当时的印度全境发布了一道敕命,要在曲女城举行一场规模空前的无遮大会,即大型的佛教经义辩论会。这场大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与来自中国的僧人玄奘进行自由辩论。
大会正式举行那天,整座曲女城人山人海,万头攒动,锣鼓喧天。玄奘所著的《会宗论》和《制恶见论》就是本次大会的论题。戒日王命人在会场前高声宣布:大会为时十八天,在此期间,任何人只要能从这两部论著中找出一个字不合义理,并且将论主驳倒,这个中国僧人就要当场被砍掉脑袋,向众人谢罪!这无疑是一场生死之战。在这十八天里,不断有人站出来挑战,提出了尖锐的质疑,进行了激烈的辩难。而玄奘始终神色自若,从容应对,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最后,挑战者无不理屈词穷,一一败下阵来。到大会结束时,确实没有一个人能攻破他的学说,驳倒他的立论。玄奘在这场辩经大会上的胜利,使他的美名传遍了五天竺,大乘僧众盛赞他为 “大乘天”,小乘僧众尊称他为 “解脱天”。
公元 645 年,玄奘带着从印度搜集到的 657 部佛经、150 粒如来肉舍利以及 7 座金、银或檀刻的佛像踏上了回国之路。当他归国进入玉门关时,唐太宗早己派使臣从长安赶来迎接。一进长安,玄奘如同凯旋的英雄,受到长安官民的夹道欢迎。从朱雀桥一直绵延到弘福寺十多里的大道上,挤满了长安的男男女女、僧俗四众。他们焚着宝香、擎着幡盖、捧着鲜花、供着果品,纷纷攘攘地挤在人群之中等待玄奘的归来。“京都五日,四民废业”,连续五天的时间,长安的百姓纷纷 “罢工”,不顾自己的生计,就专心地在路边等待玄奘的到来。
唐太宗命宰相房玄龄选拨高僧,协助玄奘翻译佛经。玄奘深知译经工作的重要性,他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在长安的弘福寺、大慈恩寺等地,玄奘带领着一众弟子,日夜勤勉地进行佛经翻译工作。他以严谨的态度和高超的语言能力,将一部部梵文佛经准确地翻译成中文。在翻译过程中,玄奘不仅注重文字的准确性,还力求传达佛经的深刻内涵和精神。他的翻译成果丰富了中国佛教的经典库,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应唐太宗的要求,玄奘将自己西行的所见所闻写成了十二卷的《大唐西域记》。在这本书中,大到各国疆域、人口、兵力、赋税,细到百姓的衣食住行等等,均有详细的记载。《大唐西域记》为后人了解当时的中亚、印度古代历史地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不仅是一部记述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更是中印文化交流的见证。有了这份详细的情报,唐军相当于有了地理指南,军马所至,知己知彼,西域乃至中亚东部被一起纳入唐朝版图,时隔多年的丝绸之路再次被打通。
玄奘的西行和回国,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将印度的佛教经典带回中国,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同时,他的《大唐西域记》也让中国人对印度及中亚地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印度学者也因为《大唐西域记》而受益,这部著作成为了印度史学家最为宝贵的史籍。玄奘的事迹,成为了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激励着后人继续为文化交流与融合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