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0-28 17:48
呜呼!天道之运,无一息之或停;吾心良知之运,亦无一息之或停。良知即天道,谓之“亦”,则犹二之矣。(《王阳明全集》卷七《惜阴说·丙戌》)
译
文
呜呼!天道的运作,没有一刻停止;我的良知的运作,也没有一刻停止。良知就是天道,其间加一“亦”字,犹如一分为二。
按照阳明的良知自知、良知自觉理论,仿佛人的一切行为只有自己知道而他人莫知,于是,只要一任本心良知做去便是,他人如何评说,可以全然不顾。我们称其为良知个人化。及至晚明,良知个人化的倾向日益严重,终于出现了良知是一把双刃剑的论调,值得注意。
在明代最后一个以宣扬心学为主的讲会组织即“证人社”的一次讲会上,该社的两大领袖刘宗周和陶奭龄之间有过一场关于良知问题的讨论:
陶先生曰:“……良知如一柄快刀子,能除暴去凶,亦能逞凶作盗,顾人用之何如耳。”先生(刘宗周)曰:“恐良知之刀止能除盗,不能作盗。”(《刘宗周全集》第2册《会录》)
陶奭龄把良知比作一把“快刀子”,令人深思。换言之,这也就是良知是否是一把双刃剑的问题。依陶奭龄的意思,良知作为主体性原则是全赖个人如何“用之”而定,他人是无法干预的,所以既能“除暴去凶”,也能“逞凶作盗”。这个说法的实质在于:良知成了空洞抽象而无具体内容的形式原则。若按阳明的良知理论,良知作为一种先天的形式原则,并不预设任何特定的功利性目的(例如,为了求得他人赞扬等),但同时也绝不意味着良知可以脱离具体的伦理场景,而没有任何具体内容。
陶奭龄
然而若按陶奭龄的双刃剑理论,那么张居正“夺情”(明万历初年,张居正在推行改革的关键期遭遇父丧,就返乡服丧还是留朝辅政的两难抉择,张居正选择了后者)亦可按此理论来加以合理解释。这在刘宗周看来,良知便有可能成为“乱臣贼子之借口”,是万万不能认同的,因此他断然指出“良知之刀止能除盗,不能作盗”。
但是也须看到,根据阳明的良知自知理论,良知在根本上是一种“独知”,可用“自家痛痒自家知”来指称“良知独知”。依照阳明的说法,如将自家“痛痒从人问”,就好比“沿门持钵效贫儿”一般,对于自家“无尽藏”的宝藏心存疑虑,却向他人祈求宝藏、寻找良知,这是对自己本心缺乏信心的表现。
所以,人们应树立起自知自觉的信念,只要扪心自问,于良心无愧,则随之而发的行为,便无不正当合理。至于他人用何种伦理规范来评判,则与行为主体的本心无关。若按这个思路,那么心学家们可以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是非对错是不可任由他人评说的。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只要做到“心之所安”即可。
例如,阳明弟子魏良器就曾宣扬:“理无定在,心之所安即是理;孝无定法,亲之所安即是孝。”(《明儒学案》卷十九《处士魏药湖先生良器》)表面看来,“心之所安”是主观标准,“亲之所安”是涉及行为对象的客观标准。然而归根结底,所谓“亲之所安”最终仍须根据“亲”的“心之所安”而定。事实很显然,在发自孝心而实现“亲之所安”的过程中,行为者及其对象均以自己的“心”作为判断标准,理或孝的客观标准完全被“心之所安”的主观原则所取代。其结果将导致只要主观愿望是好的,那么行为后果就必然是正确的。陶奭龄的双刃剑说法,在思路上与这里的说法完全相同。
[明]王阳明《寄父札册》
然而须指出的是,阳明心学的良知是一绝对至善的本体存在,是人之所以向善的动力源泉。一切恶的行为非但与人的良知不存在因果关联,而且也唯有依靠人心良知才能从根源上阻止或铲除罪恶。因为良知作为道德本心,它具有检视和审查行为善恶的绝对能力,这是由于良知乃是绝对道德准则的缘故。
因此结论是良知不是双刃剑,而只能是把快刀子,唯能斩断恶果、杜绝恶源,而绝不能成为作恶逞凶的借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阳明再三强调良知是天理,良知是天道。正因为此,天理、天道可以保证良知的客观性。
不过,通过我们的考察,却不得不说良知学内部的主观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理论紧张始终存在,良知自知理论在不断地挑战共同体社会公认的规范和权威,乃至于阳明后学还在不断争论这一问题,值得我们省思。
(摘自吴震著《传习录百句》,题目为编者所加,原标题为《良知是一把双刃剑吗?》)
中国人必知的经典金句
当代学者阐发的学识智慧
持妙笔以传文采,化哲思而成美文
跟着吴震教授领会《传习录》里的思想智慧
《传习录百句》
吴震 著
简体横排
32开 平装
978-7-101-16634-7
56.00元
内容简介
《传习录》是心学代表人物王阳明的论学语录与书信集,是阳明心学的经典,也是儒家思想文化的经典,其中有许多充满思想智慧至今仍令人回味无穷的经典语言。《传习录百句》择取和提炼了《传习录》且适当采用《王阳明全集》中的部分经典语句,并结合阳明的思想做了启人心智的解读,举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等心学核心思想于此皆有充分体现,于此引导更多的读者进入心学世界的大门。
作者简介
吴震,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执行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宋明理学、东亚儒学等,代表性著作有《阳明后学研究》《泰州学派研究》《明末清初劝善运动思想研究》《<传习录>精读》《当中国儒学遭遇“日本”:19世纪末以来“儒学日本化”的问题史考察》《东亚儒学问题新探》《朱子思想再读》《朱子学与阳明学:宋明理学纲要》《阳明学时代讲学活动系年:1522—1602》(增订本)、《阳明学再读》等。
编辑推荐
精选阳明心学经典百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人须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个个人心有仲尼。”百句的择取并不局限于《传习录》,还旁及《王阳明全集》等,充分且全面地浓缩了阳明心学的精华,引领读者在百句之内深切领会阳明心学的思想智慧。
阐释解析启人心智。回归本原,从原典出发,有原文,有译文,更重要的是还有精彩独到、贯通融会的阐释解析,让读者在简明通俗的文字中感知阳明心学的高明智慧。即如“个个人心有仲尼”一条,阳明是想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内在依据及其潜在可能,都有可能成就“人伦之至”的道德主义理想人格。吴震老师告诉我们,今人虽距阳明的时代、孔子的时代比较久远,但并不妨碍以他们为代表的思想精神和理想人格激励和引导我们人生的未来走向。
当代大家写小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震教授是阳明学研究大家,从原典整理到学术研究专著皆有相当丰硕的成果。本书则化繁为简,轻量化,力求在百句之内将阳明心学说明白,更重要的是这些内容具有警策意义,能够引领读者在当下静谧安逸而又瞬息万变的现实社会中于“事上磨炼”,“致良知”且“知行合一”。
内外形质兼美。装帧精雅,版式精致,原文、译文之外还有精彩的阐释解析以及语句索引,更适当穿插山水竹石等古画,双色精印,赏心悦目。
与名家面对面。封底附有“中华经典共读会”二维码,扫码入群,可以跟着名校名师一起学习中华传统经典。
实拍书影
(统筹:一北;编辑:岚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