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水晶价格赏析网

白茶泡得不美味?老茶客分享5大泡茶误区,看看你是否也犯了?

发表时间: 2024-03-11 09:35

白茶泡得不美味?老茶客分享5大泡茶误区,看看你是否也犯了?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昨晚收到了新买的香薰蜡烛,它的味道很特别。

闻着与许多木质香料类似,拥有一股浑厚的松柏老旧气息。

特别之处是,同时兼具清冷的森林调。

一众林木幽香,隐隐幽幽。

仔细分辨下,还能闻出其中的花香。

似寒冬里绽放的腊梅香,不甚浓烈,但却格外坚定。

冲破周遭的寒意,盈然而来⁤。

冷峻却温柔,像极了冬日的情景。

一派萧瑟寒冷里,无限生机已经在酝酿。

一切的一切,都在悄然酝酿着。

在期待与等待之中,一点点向前。

这种逐点逐滴往前看的过程,亦很契合新手学泡茶的心态。

进一分,有进一步的欣喜。

来到茶桌上,拿起形形色色的茶器,逐渐摸索着开始泡茶。

慢慢避开错误泡法,才不至于平白泡毁一泡好茶。

为了在茶桌上“大展身手”,这篇特意汇整出5条白茶冲泡误区,照着学才不会走冤枉路。

《2》

一、大壶泡茶喝半天。

泡茶喝,不管是什么茶,总有部分茶友习惯了大壶泡。

夏天喝,选一把容量超600毫升的复古风陶瓷大壶,泡出一大壶茶水,等放凉后再大口畅快喝下。

冬天气温低,改用焖烧壶、暖水瓶、保温壶闷泡。

往壶内放入一把老白茶干茶,加满沸水,拧紧瓶塞。

随时想喝了,就从中倒出一杯。

一壶茶喝了超过三分之二,再次续水,继续闷。

算下来,早上八九点泡的一壶茶,放到晚上照喝不误。

焖一壶茶,直接喝一整天。

照这么做,并非健康喝茶之举。

且不说,闷太久的茶水,味浓苦涩,不宜多饮。

闷开后再放上大半天,即便壶内茶汤没有彻底凉透,倒出来尚且温热,但内部的鲜醇、鲜爽、爽口茶味照样被破坏。

久闷后,茶味早已不再新鲜,多饮无益。

不论何时何地,泡白茶别忘了“现泡现饮”。

把握当下,风味更有保障。

《3》

二、饼茶要闷到茶叶散开再出汤。

不推荐固执于此,盖碗泡白茶,看重快速出汤。

快速注水,迅速合盖,立马出汤。

动作一气呵成,迅速完成手上的冲泡动作。

散茶如此,饼茶亦然。

产区工艺俱佳的优质白茶饼,沸水迅速冲刷下,也能浸出丰沛滋味。

甘润、饱满、有厚度。

且,茶汤当中还有不少馥郁的落水香。

从注水开始,到倒出大量茶汤,一泡茶的时间应控制在10秒以内。

随着沸水轮番快速冲刷,连续“快出”4冲、5冲,盖碗内的茶叶始终会有泡散的一刻。

别选在一开场的时候就闷泡,等到饼茶闷泡浸散,头道茶水内部会浸出过量滋味。

又浓又酽,并不好喝,白白浪费好茶。

《4》

三、泡寿眉前先徒手掰去茶梗。

曾在一位上海姐姐那,看到过比较“精致”的寿眉冲泡方法。

彼时,她在泡2019白露茶。

从铁罐内取出散茶后,第一件事做的就是手动摘掉茶梗。

三下五除二,就像原本梗叶保留尚且完好的老寿眉,拆成了两组。

叶片归一堆,茶梗归一堆。

然后,大手一挥,将茶梗全部丢在桌下的垃圾桶。

只留叶片,放进盖碗内冲泡。

这一幕让我们看得一愣,心里颇为不理解。

那位姐姐淡然一笑,解释她喜欢老寿眉的醇柔,但总觉得茶梗登不上台面,所以每次泡茶前都会摘掉茶梗。

闻言,劝住了她。

寿眉的“梗”,其实对茶味的甘醇绵柔有不少助力。

因为连接芽头、新梢叶片的嫩梗,在茶树生长过程中扮演上传下达的角色。

叶片通过光合作用积蓄的养分物质,通过这截嫩茎,传递到主干。

茶树根系从‏土壤内吸收的养分、水汽,也通过这道关口输送给叶片。

某种意义上,茶梗是能量中转站,内部含有一定数量的可溶性糖、胶质物,能让茶汤喝着更醇更绵柔。

喝寿眉,尤其是白露茶这样的明星级秋白茶产品,还是完整冲泡为好。

连芽、连叶、连嫩梗一起冲泡,更能发挥出正常的风味水准!

《5》

四、泡茶时在一旁熏香,喷香水。

美妙的香气拥有治愈系力量,闻之令人心安。

正如开篇提到的,那个森林松柏气息的香薰蜡烛。

但香薰炉、香薰灯、香薰蜡烛、香炉、线香、喷香水等,要看场合。

在书房写字看书时,熏香作伴,更显风雅。

但到了茶桌上,还是专注于面前为好,不适合再去捯饬各式熏香。

因为,这些外来熏香产生的浓郁香味,会冲撞好茶的天然茶香。

坐在一旁喝茶,会干扰泡茶者本身的嗅觉判断。

不论喝白毫银针、牡丹王、春寿眉。

还是泡白露饼、清明白牡丹、抛荒银针。

揭盖闻香,从中闻到的一概都是熏香味,品茶会打了折扣。

为了不妨碍品茶,泡茶期间适宜清简。

泡茶之前先清场,将茶桌四周与泡茶无关的物件先撤下。

留出一方清幽安静的环境,更便于欣赏茶味美妙!

《6》

五、烧水泡茶,一壶水用到底。

最近接连看到相似的提问,为什么同一款茶,再泡开没有之前香?

为此,专门写了篇文章分析。

结果有了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结论,原来问题出在水温。

不少茶友在烧水泡茶时,秉持一个习惯,一壶水用到底,不会再次烧开。

夏天室温高,壶内沸水降温速度没那么快,按一壶茶能泡5冲茶来估计,水温尚且有保障。

但冬天和早春不行,连续泡出两、三冲热茶,慢慢细品结束后,中间已经过了十来分钟。

彼时,壶内热水已经跌破70℃,丝毫没有滚烫热气冒出。

后几冲再继续泡茶,相当于温水冲泡。

热量不足,温度不足,茶香难以激发,且茶汤醇厚感明显下降。

喝到的仅是温吞水,谈不上半点香醇质感。

找到问题所在后,解决思路不难。

其一,买一把带自动烧水保温功能的烧水壶,壶一放下就自动加热。

但要注意确保壶内时刻有水,防止空烧。

其二,只烧半壶水,足够泡两、三茶就行。

往下继续泡茶时,再次加水烧开。

其三,一壶水烧开后间隔十分钟左右,重新摁下加热键。

这时候千万别顾虑所谓的“千滚水”说法,只要水质清透可靠,哪怕反复重新烧开100次,也不会带来负面影响。

古早谣言里提及的“千滚水有害”一说,早已被辟谣,不能再盲信。

《7》

郑板桥写过一段生活气息浓郁的古代散文。

“暇日咽碎米饼,煮粥糊涂,双手捧碗,锁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

突如其来的一场降温,让人冷到缩手缩脚。

想起一月初时,福建多地的那一场初雪。

福州的鼓岭,有一层薄雪;

太姥山的高山茶园,从老S拍来的夜景图看,漫天雪花飞舞;

武夷山的九曲溪畔,以及我们熟悉的牛栏坑、九龙窠、马头岩,也看到了雪景图;

桐木高山一带,更是不必多说,因海拔高,年年都在下雪……

这场2024年的第一场初雪,飘然而至。

无形中,让人想到“与岁月共白头”的浪漫。

寒冷天气里,郑板桥盛赞喝一碗热粥带来的温暖。

其实,降温天之乐,还包括饮茶。

任户外寒风呼呼,宅在暖室内,静坐独处。

烧水泡茶,熟稔地为自己泡上一杯润口舒心的热茶。

天气虽寒,热茶可暖,是茶人心中幸事!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