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选择适合的浮漂:详细步骤指南

发表时间: 2021-03-10 21:03

随着台钓技术的发展,浮漂材质的种类以及漂形的种类都越来越多,因此浮漂中所蕴含的学问也越来越丰富。这样一来就让很多钓友在选择浮漂时很迷茫,面对各种不同的浮漂多数时候都是凭感觉来选择,看哪个顺眼选哪个,或者是听朋友推荐。如果你在选择浮漂时依然没有明确的指向性,那么这篇文章会让你受益匪浅。

浮漂选择第一步:确定浮漂的材质

最常见的浮漂材质有四种:纳米、芦苇、孔雀羽和巴尔杉木。首先可以排除巴尔杉木,因为巴尔杉木的浮漂灵敏度较差,而且巴尔杉木浮漂容易吃水,耐用性不强。

剩下三种材质,纳米浮漂价格低,灵敏度高,但是耐用性稍差,容易出现破损或爆顶现象,但是纳米浮漂在破损之后不会严重吃水,勉强还能继续使用一段时间,比较适合新手来使用。

芦苇浮漂的灵敏度不亚于纳米浮漂,并且芦苇浮漂的耐用性较强,但是芦苇浮漂对做工要求很高,因为芦苇浮漂的防水性能较差,只有做工精良的漆水才能确保芦苇浮漂不吃水。另外,芦苇浮漂的价格是最高的,一支芦苇浮漂的价格至少相当于2到3支纳米浮漂。

孔雀羽浮漂的价格比纳米浮漂要高,但是略低于芦苇浮漂。孔雀羽浮漂防水性能强,但是灵敏度比芦苇和纳米浮漂稍差,但是比巴尔杉木强很多,可以说是一种各项参数都比较适中的浮漂。但是孔雀羽毛本身比较细长,很难找到较粗的孔雀羽毛,所以孔雀羽浮漂很很做出大枣核形状,主要以细长身为主,在漂形的选择方面会受到很大限制。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不要购买去壳孔雀羽和去壳芦苇浮漂,孔雀羽和芦苇浮漂之所以具有较强的耐用性,正是因为外壳的保护,去壳之后虽然浮漂的灵敏度会稍有提升,但是浮漂的耐用性会大幅降低,这是得不偿失的。

浮漂选择第二步:确定吃铅量

决定要买什么材质的浮漂之后,接下来就必须确定浮漂吃铅量的大小范围。首先必须明白,浮漂吃铅量越小灵敏度越高,但是浮漂的吃铅量大小是有下限的,这个下限的估算公式为:

(主线号数+水深)÷2.5

假设我们要使用2.0号主线,在水深3米的水域中钓鱼,那么按照上述公式来计算可以得出:(2.0+3)÷2.5=2。也就是说,浮漂的吃铅量下限为2克,如果浮漂吃铅量小于2克,那么水线就无法绷直,浮漂信号就有可能会变得模糊不清。

知道了浮漂吃铅量的下限之后,我们可以根据鱼情来进一步缩小浮漂吃铅量的范围,如果鱼口较轻可以选择2克至2.2克的浮漂,如果鱼的吃口重可以选择2.5至3克的浮漂都没有问题。

浮漂选择第三步:选择合适的漂身形状

浮漂的漂身形状大致可分为两类:细长身和枣核形。细长身的浮漂在水中下沉的速度快,适合在小杂鱼较多的时候让钩饵快速到底,垂钓底层大鱼。枣核形的浮漂,漂身越粗浮漂在水中下沉的速度也就越慢,这样的浮漂在小杂鱼较多的水域中缺陷会很明显,因为小杂鱼会成群离底接饵,使用枣核形的浮漂很容易导致钩饵被小杂鱼拦截无法顺利到底。但是枣核形的浮漂能够用来钓行程,也就是在底层大鱼经常离底接饵时优势会非常明显。

浮漂选择第四步:确定浮漂的整体长度

不同的浮漂整体长度会有很大差异,最短的浮漂十几厘米,最长的浮漂却能达到50厘米以上。总体来说,短漂适合钓浅水,长漂适合钓深水。另外,越短的浮漂翻身速度越快,所以短漂在钓水皮的时候会更有优势。但是长漂能够钓得更远一些,适合在黑坑以及竞技比赛中使用。如果没有特殊的鱼情要应对,在正常休闲垂钓时使用35厘米至50厘米的浮漂都是可以的。

浮漂选择第五步:确定漂脚和漂尾长短

除了浮漂整体的长度之外,我们还要考虑漂脚和漂尾的长度。漂脚越长的浮漂稳定性越强,在有流水的环境中必须使用长脚浮漂,并且漂尾越短越好。在没有流水,且鱼经常离底吃饵的时候应该选择长尾浮漂,因为漂尾越长浮漂下降时的行程也就越长,能够捕捉到更多离底接口信号。

浮漂选择第六步:确定漂尾粗细

浮漂的漂尾除了有长短之分还有粗细之分,漂尾越细灵敏度越高,所以为了让浮漂能够更清晰地体现出信号,在确保能够看清漂目的情况下应该尽量使用漂尾更细的浮漂。也就是说,确保能够看清漂目是首要条件,因此漂尾的粗细和使用的鱼竿长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使用3.6米以内的鱼竿,漂尾先径不应小于0.4毫米。使用4.5米的鱼竿,漂尾先径不应小于0.5毫米。使用5.4米的鱼竿,漂尾先径不应小于0.65毫米,使用6.3米的鱼竿,漂尾先径不应小于0.8毫米。当然,使用漂尾多粗的浮漂也要看个人的视力好坏以及垂钓当天的天气情况。

总结:准备3至5支浮漂很有必要

明白了选择浮漂的几大要点之后,根据所面对的鱼情来选择合适的浮漂基本就不成问题了,但是去不同的水域垂钓所面对的鱼情也是不完全一样的,例如有些水域小杂鱼较多,只适合使用细长身的浮漂,而有一些水域走水明显,更适合使用漂脚较长的枣核形浮漂……所以想要取得更多的渔获还是应该至少准备3到5支不同的浮漂,包括浮漂的吃铅量大小、漂尾粗细等等。总之,随着钓鱼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就能够逐渐积累出一套浮漂使用的规律,从而更准确地选择合适的浮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