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鳉与食蚊鱼的激烈对决

发表时间: 2023-11-22 20:30


这里是一条将湖泊和大河相连的渠道。中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向湖泊要田地,大量兴修水利和围垦,用以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这之后为了防洪和灌溉,又通过水闸和水渠把几乎所有的湖泊和它们原本相通的江河隔离,这就造成了鱼类洄游通道的隔绝和水体自净能力的下降,所以我们的湖泊水质在下降,鱼类资源在减少也就不足为奇了。

沿着河岸漫步,远远就可以看到污黑的水面上有一些很细小的灰色的鱼儿在迅速地窜游。用网捞起一条放进观察盒辨认:体似柳叶;嘴向上翘,这嘴型是生活于上层水鱼类的典型标志;肚子膨大,尾柄前生有一块黑斑,看上去就像没有颜色的孔雀鱼

原来这是一条怀孕的雌性食蚊鱼,一种原产于美国南部和墨西哥北部的小型卵胎生鱼类。

顾名思义,食蚊鱼就是“吃蚊子的鱼”,以前人们认为这种鱼嗜食孑孓①,是抑制蚊子繁殖的生物,可以预防疟疾等疾病,因此被大量引入世界各地的水体。从1927年由菲律宾引入我国至今,它们已经成为了最成功的外来入侵鱼类之一,仅仅数十年的时间它们就已经遍布我国长江以南的水域,现在分布最北的已到达河北了。

食蚊鱼:上雌下雄


继续沿着河岸走,突然看到和这条渠道一堤之隔的一片荷塘里面也有一群同样那么小的小鱼在水面游动,仔细分辨,可以看到小鱼眼睛那里有两点金色光芒闪烁,背脊有一条闪光的线。这是青鳉啊。青鳉和食蚊鱼外形看上去非常像,初学者几乎难以分辨,可是在专业的爱好者眼里,它们倒是泾渭分明的。赶紧用抄网捞出来仔细辨别,果不其然,是青鳉无疑,它们有着和食蚊鱼非常类似的体形和嘴。不过青鳉体色微黄,有一对水汪汪的大眼睛,眼眶发出金蓝色的光,先前看到的那道金色光芒就是这个。它们的背鳍和臀鳍相对于食蚊鱼更靠后,接近尾柄位置。

青鱂


在生物分类学上它们都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辐鳍鱼纲的鱼类。青鳉属于颌针鱼目-异鳉科鱼类,而食蚊鱼属于鲤齿目-鲤齿亚目-花鳉科鱼类。

青鳉行卵生,雌性青鳉产卵以后,卵由黏性的丝附着在母亲的身体上,公鱼使之受精。母鱼带着这些卵活动、觅食,这时卵会在摩擦中挂到水草上,等到12天之后幼鱼发育完成,破卵而出。

青鳉挂卵



食蚊鱼卵胎生

而食蚊鱼行卵胎生,漫长的进化让食蚊鱼雄鱼的臀鳍特化成了一根交尾棒。交配时,雄鱼疯狂地尾追着雌鱼跳舞,并用交尾棒刺入雌鱼体内让鱼卵在雌鱼体内受精发育,当小鱼长成以后,再由雌鱼将小鱼生出来,这是一种进化程度非常高的繁殖手段,由于出生就是强健并有很强生存能力的幼鱼,食蚊鱼的幼鱼较之青鳉苗不知道强大多少,它们甚至能吞食青鳉的卵和鱼苗。食蚊鱼亲鱼这样交尾一次可以让多批次鱼卵受精,繁殖率得以大大提升。

事实证明,食蚊鱼吃孑孓的能力并不比其他本土原生鱼类更强,更重要的是它们的胃口出奇地好,鱼卵、水生节肢动物、甲壳动物乃至于其他体形比它们大的鱼类都会成为它们的捕食目标。它们会撕咬其他鱼类的鳞和鱼鳍直至杀死它们。加之这些家伙对水质的耐受力又强,无论是沿海的半咸水还是内地的淡水,无论是腐殖质多的酸性水质还是岩石地貌的碱性水域,它们都可以生存,而且它们耐低温、耐低氧、耐污染。

因此,在和青鳉的地盘之争中,食蚊鱼占尽优势。这两种鱼在同等的生态位上,有着几乎相同的活动区域、食物和习性。但是由于食蚊鱼有更多样的食性以及更强的耐受性和适应力,所以它们造成了青鳉在很多水域的区域性灭绝,现在青鳉已经是易危(VU)物种。只要有食蚊鱼的水面,几乎看不到青鳉的踪影。

我所在的这个堤坝就是这样的情况,堤坝这边的渠道全是食蚊鱼,一条青鳉都找不到,而两米外另一边的荷塘里面全是青鳉,如果哪一天食蚊鱼进入这片荷塘,这些青鳉也就该灭绝了。

荷塘到了冬天就会干掉,为了尽量多地保留下这些青鳉,我动手捞出十来尾来,顺便捞出一些菹草、金鱼藻,将它们带回我居住的小区里一个完全没有鱼类的小池塘。但愿它们可以在此顺利生存繁殖,等明年我再将新生的小鱼带回它们父母的故乡,让它们的自然种群可以繁衍延续。


不同层次的鱼类在溪流中共同生存

小贴士:IUCN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英文简写,它制订的世界濒危物种红色名录(Red List)是目前世界上比较权威的名录,由物种存续委员会(SSC)及几个物种评估机构合作编制,每年评估数以千计物种的绝种风险,将物种编入9个不同的保护级别:绝灭(EX)、野外绝灭(EW)、极危(CR)、濒危(EN)、易危(VU)、近危(NT)、无危(LC)、数据缺乏(DD)、未评估(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