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丁鱼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发表时间: 2023-09-07 08:23

精心设计:《无为而治》。

朕奋读书会。

笔者先到田里抓了6只青蛙,再架上一只大铁桶,放入了5分水,上面挂上温度计,下面织上煤油炉。可实验结果却出人意料。慢慢加热铁桶里的凉水,水温在152025摄氏度的时候,各放一只青蛙进去。继续加热到30多摄氏度的时候,青蛙便会死命的往外蹦。待水温上升到859095摄氏度的时候,再各扔一只青蛙进去。青蛙们蹬两下腿便翻了肚皮,成了鲜美的水煮田鸡汤了。

后来机缘巧合之下,笔者又对传说中的盒鱼效应做了模拟实验银行。据说挪威近海有一种名贵的沙丁鱼,味道非常鲜美。只是沙丁鱼生性好静不好动,捕捞上来装进船舱运回码头后,就都因为缺氧而死了,卖不出好价钱。

不过一位老渔民有秘诀,每次出海都能带回满仓活蹦乱跳的沙丁鱼。所以发了大财,别人问他诀窍他死活不说。直到他去世之后人们打开他的船舱,发现里面多了一条凶猛的鲶鱼才恍然大悟。放进鲶鱼之后,沙丁鱼自然会紧张起来,拼命的游动以避免被鲶鱼吃掉,结果反而保持了生机和活力。

鲶鱼效应常常被用来苦口婆心的教诲企业的管理者。一个组织如果人员长期固定,就会缺少新鲜感和活力,产生懈怠和情性。必要的时候应该从外面引入一些鲶鱼制造一种紧张气氛,从而激活企业内部现有成员的竞争意识,让组织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笔者因为条件有限,一直没有社会,让挪威沙丁鱼和鲶鱼来一次亲密接触,只是觉得理论上说不通,沙丁鱼死亡是因为缺氧,为了躲避鲶鱼而加速游动,只会导致更加缺氧。如何还能活得更长久呢?为了求证心中的疑惑,笔者买了一条念鱼扔进自家的金鱼缸里。第二天早上看的时候,小金鱼并不是精神抖擞,红光满面容光焕发,而是一个个浮在水面上翻了肚皮惊恐而死。那是给吓死了。

疑惑之下笔者去查资料这才明白,念鱼分海水种和淡水种。海念鱼也就叫虾虎皮鱼,体型较小,吃不了沙丁鱼。淡水种的鲶鱼倒是体型够大,但是不可能与海水中的沙丁鱼共处一室,来一次关公战秦琼,这两个故事情节很感人寓意很深刻,可是伟大的哲理却靠如此细造的虚假故事来证明,不免让人啼笑皆非。

由这两个案例隐身出去我们不禁要问:眼下四处开坛宣讲的管理学知识中,像温水煮青蛙银行、鱼效应之类的美丽谎言究竟还有多少?国际知名学刊在纪念管理学大师的文章中称,管理咨询业为一个充斥着自大狂和江湖骗子的行业,他们的屁股还在流着鲜血,却告诉别人我可以给你治痔疮。虽然说法有些愤青,但与国内一些人打着管理学旗号到处传播伪知识的现象有些相似。例如,温水煮青蛙、念干效应等毫无根据的故事竟然也被堂而皇之地纳入了大学的课程。

狂妄的谬误往往比谦逊的真理更容易传播,这种情况在其他科学领域并不常见。因此,笔者在清华大学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管理场景实验室,通过模拟实景、在线全程记录和系统仿真等手段,对现有管理学教材中的结论进行重新验证。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管理学也不例外。无论哪本教材或哪位大师的言论,只要无法通过验证,那就是不可信的。

两年间,针对管理学权威书籍中的结论进行了30多项验证性实验,结果表明75%以上的结论是错误的。这说明什么?说明读者以前所学的管理学知识可能大部分都是不可靠的,或者根本就是无稽之谈。无为而治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管理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问题出在哪里?问题至少出在四个方面,也就是需要在四个方面进行轰轰烈烈的变革、死角变革、视野变革、观念变革和理念变革。

·首先需要变革的是管理学的研究视角。企业经营管理体系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统一、浑然一体的整体系统,但传统管理学却将其割裂成了人事行政、财务研发、生产营、营销等一大堆支离破碎的职能碎片,然后各自为政,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内埋头耕耘。财务人员只会滔滔不绝地讲财务术语,而不会用其他语言;营销专家只会喋喋不休地说营销策略,而不会用其他思维。各种说法、思维方式和分析逻辑相互矛盾,沟通交流也像鸡同鸭。这种研究视角的弊端显而易见,但如果不从这个角度出发,还有其他角度吗?

回想一下,我们和朋友分享生日蛋糕时,通常是从上往下切,切成一芽一芽的。不过,还有其他切法吗?当然有,还可以横着切面包层、水果层、奶油层。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也可以这样横着切,从商业模式、业务流程、管理制度、组织形态到企业文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新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形成许多新的认识,甚至颠覆性的结论。如果与传统管理学视角结合起来,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认识,就可以更加全面、立体地了解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上帝给了我们两只眼睛,两只眼睛看世界,总比一只眼睛更全面、更丰富。

·其次需要变革的是管理学的研究视野。管理学在20世纪初的机械化大生产时代成为一门科学,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机械思维。在传统管理学的视野中,企业是一部井然有序的机器,员工是机器上的螺丝钉。管理企业其实是在操控一部冰冷的流水线机器,所谓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都是在努力纠正每一个与标准程序不符的偏差,以确保企业这部机器每天重复而单调地正确运转。但是,只要做过实际管理工作的管理者都清楚,员工不是螺丝钉,企业也不是一部自动化的机器。企业中有着各种不同目的、信念、性格和习惯的人,他们在这里汇聚、碰撞、冲突、融合,由个体构成了种群,再形成亚群落,最终形成一个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态系统。而企业则是一个人的生态系统,也是一个文化的生态系统、商业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等等。在企业外部,是一个更大、更绚丽多彩的生态圈。这是管理学需要建立的全新视野。因此,管理观念需要变革。云南有“十八怪”,如今中国管理学界也有“十八怪”,而首当其冲的第一怪是理论满天飞,例如3A理论、4B理论、5C理论、6D理论等等,还有A管理模式、B管理模式、C管理模式等等。这些理论只是坐而论道,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有思想、没方法、有理念、没技术,说起来头头是道、听上去句句在理。培训师讲完后拍拍屁股走人,但管理者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做。管理学一代宗师彼得·德鲁克曾指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所谓的行其实就是八个字: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管理是一门致用之学,应该也必须实现从面向理论到面向问题、面向方法的观念转型。最后需要变革的是管理学的理念变革。

管理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无为而治,通俗地说就是如何不管。而传统的管理学只是讲如何去管,如何管好,管理者很辛苦,效果却往往不佳,而且离管理者期望的无为而至的境界越来越远。要让管理变得轻松、从容、洒脱,就需要转一个弯,从如何去管转向如何不管。

如何实现无为而至?靠的是管理者的勤奋敬业和拼命努力吗?显然不是。这样做即使将企业管得再好,也只能叫有为而至,而不是无为而至。要想达到无为而至的最高管理境界,不能靠极端的人为努力,而要靠人为努力之外的东西,那就是精巧灵动、自运行的制度。

如何用制度实现无微而至或者说如何设计出精巧、灵动、自运行的制度?这是一门全新的科学,是由中国人开创的管理科学,即管理制度设计学。从现在起,让我们一起领略不一样的管理学吧!